980*100
980*60
980*60
980*60
您当前的位置 :金东新闻网 > 居家养老 > 最新动态 正文
变“空巢”为“暖巢” 变“盆景”为“风景”
金东农村居家照料中心力争全覆盖
2013-06-03 17:31:37 来源: 《今日金东》 金华日报记者 邵雪廉 张帅 本报记者 陈筠

  本报讯(金华日报 记者 邵雪廉 张帅 本报记者 陈筠)城里人耳熟能详的居家养老,眼下在金东区农村正逐步走向全覆盖。

  5月28日中午11时,金东区曹宅镇上目宋村居家照料中心,热腾腾的饭菜刚刚端上桌,一群老人正吃着,有说有笑。

  “花两元钱就可以吃到荤素搭配的饭菜,还可以跟老人们谈谈心。”77岁的老人宋光成说。他的子女在外忙生意,没时间回家。自从老伴去年离世后,因为自己不会做饭,连吃上一顿热饭热菜都难。如今,只需走几步,就能在自家门口吃上了。

  “这是一种与敬老院等养老模式完全不同的新探索,真正解决了农村老人吃饭、洗衣、健康服务等难题,变‘空巢’为‘暖巢’,实现了老有所养。”金东区委书记郑余良说,将这一模式的若干试点进行全面推广,力争实现全覆盖。

  据介绍,这样的农村居家照料中心,金东区已建成129个,服务老人2万余人,下一步将采用统分结合模式,实现大村、中心村向小村、分散村的配送与延伸服务,以小投入办大好事、以小成本惠大民生,努力让每个农村老人都老有所养。

  不离家不离亲

  家门口享受养老服务

  宋光成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去年老伴走了以后,儿女们最担心的就是老人吃饭、洗衣等问题。“女儿们让我轮流住,我不习惯,田里的活我还得干,空不下来,所以没去。”他说,“儿子儿媳在附近乡镇卖菜,天没亮就出门了,天黑了才回来。我不会烧饭,所以吃饭成了大问题。”

  现在,宋光成只要每餐交2元钱,就能吃上一荤、一素、一汤的中饭和晚饭。“味道好,适合老年人口味;卫生,吃得放心;态度好,让人舒心。”老人对照料中心赞不绝口。

  上目宋村的居家照料中心是由原先人民公社时期的大会堂改建而来。与餐厅相邻的是休息室、老人活动室,可以看电视、打牌、喝茶聊天。因为位于村中心,人气很旺。“每次到这里,都能碰上10多个好朋友。”这也是宋光成喜欢上这里的原因。

  吃完饭,有的老人继续留在照料中心休息或聊天,有的老人准备回家了。村干部梅桂香、管理员宋雅芬站在门口,或搀扶老人,或交待老人别忘了吃药。“慢点,路上小心。”一句句贴心话,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挂在墙上的服务对象牌子,注明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我们要根据这些制作菜谱,每旬更换一套,或者提醒老人注意事项。”宋雅芬说。按照统一梯度管理的原则,纳入照料中心服务的老年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采取户院挂钩、由亲属代为照料的五保老人,照料中心为其提供无偿服务,经费从五保供养经费中列支;第二类为社区内所有80周岁以上老人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照料中心为其提供低偿服务,每餐每人收取2元伙食费;第三类为社区内70周岁以除了满足吃饭、洗衣等基本需求,金东区卫生系统还为居家照料中心提供“七个一”医疗保健服务:

  利用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街道)卫生院,落实一名医疗保健责任人,随时提供一站式健康咨询服务,每日提供一小时医疗保健服务,每月开展一次慢性病随访,每季开展一次老年健康讲座,每半年组织一次集中义诊,每年开展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为丰富文化精神生活,所有照料中心均配有电视机、棋牌等娱乐设施,区文体局提供一体化文体娱乐活动。

  金东区民政局局长张志连说,金东区现有乡镇敬老院11家,床位1240张,以集中供养五保老人为主。虽然有部分空闲床位留给社会化养老,但需求不足。“一是因为观念,农村老人大部分喜欢不出村、不离家,喜欢原来的生活圈子。他们认为,自己有儿有女,进敬老院没面子。二是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每年数千元的费用对不少老年人来说无力承担。”他说,居家照料中心这种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的居家养老模式,最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投入少、覆盖广

  让每位老人老有所养

  上目宋村的居家照料中心由原先的大会堂改建而成,黄鹤山村的居家照料中心与老年人公寓结合在一起,龙一村的居家照料中心由老祠堂改建,岭二村的居家照料中心与村便民服务中心结合在一起,邢村的由原先废弃的小学校舍改建……

  金东区农村居家照料中心的场地灵活设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减少投入。解决了场地这一大问题后,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实行“七统一”:标示统一印制、立面统一规整、设备统一采购、环境统一布置、制度统一上墙、人员统一培训、工作统一推进。

  金东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开办一家设施良好、功能齐全的居家照料中心,平均投入仅需20多万元,区财政向每家补助建设经费10万元(其他由村级集体筹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今后每年补助运营经费3万元,便可持续服务20至30位老人。

  而新建一家敬老院,政府一次性就需投入几百万元,年人均运行成本上万元。截至2012年底,金东区32万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已达5.8万,80周岁以上老人7984人,而目前金东区11家乡镇敬老院可提供给普通老人的床位,不足老人总量的1%;针对五保老人,政府年均负担为7680元/人。

  “两者一比较可以发现,政府投入产生的效应、服务的人数,前者是后者的10倍至20倍,做到了投入少、覆盖广、可持续性更强。”金东区副区长王建中说。

  金东区还有村子多、大村少的特点,32万人口分散在508个行政村(社区)。根据计划,对部分人口不多、条件尚未成熟的小村庄,按照分步推进原则,发挥中心村的辐射功能,由中心村统一配餐、统一配送、统一托管的服务形式,以满足小村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年内可实现服务照料全覆盖。“如果居家照料中心的总数达200家,服务对象可以基本覆盖全区的所有普通老人。”王建中说。

  聚合力、重长效

  民心工程聚民心

  除了精挑细选食堂管理员,为老人提供贴心服务,还有更多力量汇聚到金东农村居家照料中心。

  到居家照料中心开展义务服务,已成为金东区党员公益日的活动载体之一。鞋塘办事处上明堂村成立了志愿服务队,每天由村党员轮值,参与食堂管理、卫生保洁、图书借阅等工作。服务队队长施丽霞说,这里就像自己的第二个家,她几乎每天都要来居家照料中心转一转,和值班队员一起为老人们端端饭、洗洗碗。“许多老人手脚不便、眼睛也不好,我们过来搭把手,服务就更到位了。”

  “让这支队伍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来,能够使这项工作趋于常态化。”鞋塘办事处党委委员傅小云说,队员们还为每位被服务的老人建立了基本情况台账,掌握性格脾气、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等,以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澧浦镇下宅村居家照料中心自去年6月开始运营。一年来,每月10日、20日、30日,村干部都要来到居家照料中心为老人包馄饨。

  这里更成为金东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投身公益事业的最佳平台。孝顺镇商会会长孙伟华曾经格外着急,因前期孝顺进行金义都市新区土地征迁,到了4月中旬又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广交会,发动企业助建村居家照料中心工作被耽搁了一阵。广州一回来,他就马不停蹄对全镇40多家规上企业进行一一上门走访,15家当场敲定捐款10万元。5月10日商会召开动员会后,100多家会员企业踊跃捐款250多万元。“百善孝为先,这些都是每位企业家应担的责任。”孙伟华说,村居家养老事业还需细水长流,为此商会注重长效,还开设了银行专户,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

  目前,通过金东各基层商会的宣传发动,全区企业积极参与,助建工作已实现“全覆盖”,捐赠额近1000万元。

  在最早试行这一模式的赤松镇山口冯村,居家照料中心让村里尊老敬老的风气变得更加浓厚。“今年,我们这个食堂还没有自己出钱买过米、买过面,都是热心村民送过来的。”正在食堂给老人们准备晚饭的村支委黄秋妹说,他们还整理出了80岁以上老人的生日表,每逢老人生日,村干部都会自掏腰包,为老人庆生。

  还有团委“幸福同乐园”驿站的团员青年和志愿者,还有妇联巾帼志愿者……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居家照料中心的“贴心人”。

  “这里不仅满足了更多普通老人的基本需求,更让他们享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与温暖。”曹宅镇桥西村党支部书记钱柏顺说,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为老人服务是修福的事;同时,正因为这件事办到老人们的心里去了,现在村里有什么难事,老人们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前不久,村里要修一条路,碰到一户村民家的房子,这户村民就是毫不退让,居家照料中心的老人看不下去了,教训对方:“你们年轻人怎么回事,村里办点好事你们却总拦着?”钱柏顺说,老人家有威望,几句公道话,事情就解决了。

  尾声

  全面推开农村居家照料中心建设,是今年金东区委书记郑余良主抓的“一号工程”。但这项工作引起的反响,还是出乎郑余良的意外。

  大北农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邵根伙老家在金东区澧浦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知道了老家在推行居家照料中心建设。见到郑余良,邵根伙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微微颤抖。是啊,有多少在外拼搏的游子,把给老家父母烧顿热腾腾的饭菜视为最大愿望;有多少即便生活在老家的儿女,因为忙于奔波,只能一天送上一次饭菜,老人却得吃两餐。“我们将继续深化探索,不断完善改进,确保长效运转,用我们的全心全意,让老人称心如意。”郑余良说。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