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耳熟能详的居家养老,在金东区农村成为了人人支持的“民心工程”。
下午四时,在源东乡尖脚岭村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83岁的樊传学老人一边和同村的老伙伴闲聊,一边等待开饭。
“这里每餐只要花两元钱,就能吃到新鲜可口的饭菜,还有洗衣机可以用。”樊传学老人说。老人育有两儿三女,但都不住身边。为了照顾曾受腿伤的老伴,他“每天从早到晚忙,忙得停不下来。”如今,只要走几分钟的路就能到服务中心,樊传学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就轻了。
“这种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最符合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也是最符合国情乡情的。”金东区民政局长张志连说。截止5月底,金东区已经建成农村养老照料中心129家,服务老年人2万余人,实现了以小投入办大好事,以小成本惠大民生,在村里成为了老人开心、子女放心、村民拥戴的“民心工程”。
投入小、见效快、重长效
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
今年以来,金东区全面推行村居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采用统分结合的模式,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统就是这些服务中心由民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由各乡镇(街道)集中指导、批量建设。分是指各村自主操作,具体负责。
曹宅镇上目宋村书记说,由于有了各村自主操作的便利,该村把位于村中心的一间空置厂房改造成了照料中心,不仅节约了经费,更让方便了老人前往。同时,在区工商联的牵头下,各村积极和本地商会联系。通过实地查看,本地商会纷纷慷慨解囊资钱资物,仅孝顺镇商会就捐款260万元。不少商会还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解决了后续的运营经费。
在自主操作的建设的同时,区民政部门统一规划,各乡镇集中指导,使得各服务中心统一拥有居家养老标识,内部设施完善,人员配备齐整,保证了服务质量。
相对于一次性投入动辄几百上千万,年人均运行成本数万的养老院,金东区采取的统分结合模式,一次性投入包括建设用房、餐厨设备、娱乐设施、日间休息室等仅需10万元,普遍收纳老人20多人,年运行成本仅6万元。
“对于金东区这个财政收入薄弱的小区而言,我们要充分利用上级拨款,达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副区长王建中说。在具体的资金分配中,区财政向每家照料中心每年补助运行经费三万元,同时,按符合条件的无偿、低偿服务对象实际用餐人数予以每人每天两元的伙食补助。
这样的补助方式等于每人每天交两元钱,就能享受到4、5元的伙食标准,真正把实惠带给了村里的老人。金东区新叶店村79岁的杜进荣不仅自己到照料中心吃饭,吃好后还给家里103岁的岳母王堂女老人带一份饭。杜进荣说:“照料中心的饭菜不仅新鲜而且实惠,感谢政府做了这件好事。”
在优惠条件的吸引下,村里够得上养老条件的老人纷纷自愿来到照料中心就餐。养老服务成了“实惠工程”。
用真心,聚合力,村风变
养老服务反推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照料中心让群众得实惠,获得了村民的支持。这种凝聚力遇到事情就表现出来,曹宅镇桥西村党支部书记钱柏顺深有体会,不久前,该村要修一条路,碰到了一户村民家的房子,这户村民开始毫不退让,照料中心的老人看不下去了,教训对方:“你们年轻人怎么回事,村里办点好事,你们却总拦着?”老人家有威望,几句公道话,事情就解决了。
村民们也纷纷表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村里这件事情办得好。”在最早实行这一模式的赤松镇山口冯村,村民们拿出实际行动来支持照料中心。“今年,我们这个食堂还没有自己出钱买过米,买过面,都是热心的村名送过来。”村支委黄秋妹说。
这样的村风村貌对金东区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村里的邻里关系和谐了,部分老上访户也息访了,有效地推动了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推开农村居家照料中心建设,是今年金东区委书记郑余良主抓的“一号工程”。但这项工作引起的反响,还是出乎郑余良的意外。
大北农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邵根伙老家在金东区澧浦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知道了老家在推行居家照料中心建设。见到郑余良,邵根伙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微微颤抖。是啊,有多少在外拼搏的游子,把给老家父母烧顿热腾腾的饭菜视为最大愿望;有多少即便生活在老家的儿女,因为忙于奔波,只能一天送上一次饭菜,老人却得吃两餐。
“我们将继续深化探索,不断完善改进,确保长效运转,用我们的全心全意,让老人称心如意。”郑余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