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00
980*60
980*60
980*60
您当前的位置 :金东新闻网 > 居家养老 > 外媒关注 正文
老吾老及人之老 浙江金东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
2013-06-01 16:37:37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童静宜 实习生 胡丰盛)

  中新网金华6月1日电(记者 童静宜 实习生 胡丰盛)几千年来,“养儿防老”一直是国人的传统思维。但当社会发展到今天,现实却是子女的“远走高飞”,于是,“空巢”成为了一种普遍状态,农村尤甚。步入晚年,农村老人该如何养老?

    31日,记者在浙江省金东区组织的村居养老照料中心媒体采风活动上了解到,截止5月底,金东区已建成129个村居养老照料中心,服务近2万老人,使老人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

  “这是一种与敬老院等养老模式完全不同的新探索,真正解决了农村老人吃饭、洗衣、健康服务等难题,变‘空巢’为‘暖巢’,实现了老有所养。”金东区委书记郑余良说,下一步将采用统分结合模式,实现大村、中心村向小村、分散村的配送与延伸服务,以小投入办大好事、以小成本惠大民生,努力让每个农村老人都老有所养。

  老人尽享受一站式便利政府民心工程引交口称赞

  31日,金东区组织媒体采风活动,记者一行驱车前往金东区曹宅镇桥西村的村居养老照料中心。

  “这个中心是2012年建成并在重阳节正式运行的,深受老人欢迎。”金东区民政局局长张志连表示。

  正值中午,几位高龄老人正在水池边洗碗,食堂内,还有六七个老人正在用餐。

  梅干菜肉蒸豆腐、一节带鱼、一块腐乳,外加一份白米饭,金松鹤老人正准备用餐,“这里人多、热闹;加一点腐乳,有味。”操着金东方言的金松鹤老人虽已85岁高龄,但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一听说是记者采访,金松鹤马上停下筷子,一迭连声的“好”:“现在的政府真的好,一餐热菜热饭只要二块钱,有荤有素,菜又软烂适合老人吃。天下还有这么好的事情的?哪有这么好的政府呀!好,太好了!”

  源东乡尖岭脚村的村居养老照料中心是在原小学房屋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今年三月投入使用。记者赶到时,不少老人或聊天,或看电视,或是围在一起搓麻将。

  樊传学老人对中心的便民惠民的感受颇深。

  樊传学今年八十六岁,妻子八十八岁。由于他性格外向,在家呆不住,退休后经常往外跑,妻子没少跟他吵架。之后内向的妻子还患上了老年痴呆。“自从有了中心后,每天带她来坐坐,她病也好多了。”

  得益于此,樊老的晚年生活更为丰富;也不必再像原先一样为妻子倒尿、烧水、扫地、做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解脱了大半的家务。”

  记者走访了金东区曹宅镇、源东乡的几个村居养老照料中心,除了深受其惠的老人大声赞好,具体施行的镇村干部的最大感受是“花钱不多,意义重大,反响极好。”

  樊传学老人有一句话很贴切,“千碑万碑不如老百姓口碑,这才是真正的为民着想,执政为民。”

  对此,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表示欣赏,“让农村老人体面、尊严的生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他说,能吃上一顿热饭热菜,这个最为基本的需求对很多老人来讲依旧是个奢望。

  “老有所养,最难的还是吃饭问题。”杨建华表示,金东区能够在财政不充裕的情况下,下决心让老年人享受财政补贴与多项服务,解决了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改革、完善了公共财政制度。作为地方领导,也是有想法有魄力能干事的。

  居家养老服务已成体制全社会助力添砖加瓦

  记者了解到,作为金东区政府2013年的十大民生实事之首,村居养老照料中心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运行机制。

  金东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开办一家设施良好、功能齐全的居家照料中心,平均投入仅需20多万元,区财政向每家补助建设经费10万元(其他由村级集体筹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今后每年补助运营经费3万元,便可持续服务20至30位老人。

  而新建一家敬老院,政府一次性就需投入几百万元,年人均运行成本上万元。截至2012年底,金东区32万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已达5.8万,80周岁以上老人7984人,而目前金东区11家乡镇敬老院可提供给普通老人的床位,不足老人总量的1%;针对五保老人,政府年均负担为7680元/人。

  “两者一比较可以发现,政府投入产生的效应、服务的人数,前者是后者的10倍至20倍,做到了投入少、覆盖广、可持续性更强。”金东区副区长王建中说。

  金东区还有村子多、大村少的特点,32万人口分散在508个行政村(社区)。根据计划,对部分人口不多、条件尚未成熟的小村庄,按照分步推进原则,发挥中心村的辐射功能,由中心村统一配餐、统一配送、统一托管的服务形式,以满足小村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年内可实现服务照料全覆盖。“如果居家照料中心的总数达200家,服务对象可以基本覆盖全区的所有普通老人。”王建中说。

  据介绍,这样的农村居家照料中心,金东区已建成129个,服务老人2万余人。

  张志连告诉记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难在长效、执久、良性运行。所以,中心的建设坚持政府扶持、镇村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除了政府、镇村出钱保证运行的基本费用,也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捐助。

  “金东区委书记郑余良亲自动员区里工商联所属商会捐款。目前募捐了将近1000万元左右的资金,助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据张志连介绍,该区卫生局则专门制定了《金东区居家养老“卫生管家”“七个一”服务的实施方案》,配套老人的基本医疗设施,以保障医疗服务。

  “各个村、社区还积极开展‘党员公益日活动’,帮助腿脚不便的老人,或者是刮风下雨天将饭菜送到老人家里,并进行探望;各社会团体组织如工、青、团、妇都动员了起来,积极参与助建与志愿服务”。张志连告诉记者。

  如今,到村居养老照料中心开展义务服务,已成为金东区党员公益日的活动载体之一。

  浙江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王平同时认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为社会资源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载体。“企业家可以进行慈善捐款、青年学生可以组建志愿服务队、党员也可以进行先进教育活动,这对于促进居民交流、社会和谐都大有裨益。”

  贴心服务形成蝴蝶效应政府与百姓良性互动

  设立食堂、为老人提供热饭热菜;配备洗衣机,帮老人免费清洗大件衣物;设立休息室,让老人可以在一起聊天……这些看似小事,却解决了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也能让老人们安心养老不离家。

  用桥西村村书记钱佰顺的话来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办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更让钱佰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小的中心已然形成了蝴蝶效应,架起了政府和百姓间的桥梁。

  按照规定,中心每位老人的伙食标准应是:一荤、一素、一饭、一汤。曹宅镇桥西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设没几个月,老人们主动找到炊事员,要求降低标准,汤不要烧了,菜少烧一个。

  “菜太多我们都吃不掉,倒掉太浪费,心疼!政府的钱也要省着花,做人要知恩图报。”桥西村老人金松鹤告诉记者。

  而让钱佰顺感受最深的是,服务中心办起来后,不仅村风村貌发生了变化,人心也开始安定,风气也好转了。

  他举了个例子,前不久,村里要修一条路,碰到一户村民家的房子,这户村民就是毫不退让,居家照料中心的老人看不下去了,教训对方:“你们年轻人怎么回事,村里办点好事你们却总拦着?”钱柏顺说,老人家有威望,几句公道话,事情就解决了。

  钱佰顺感慨道,当初办这个服务中心,只是觉得它是个好事情,却没想到带来的变化这么大。

  农村养老金东模式探索

  作为掌舵者,金东区委书记郑余良表示,“农村的传统观念中,老人去养老院会丢家族的面子。但是这些老人的子女不是在外工作就是打工,他们的日子反而是孤零零的。特别是老人大多节俭,不舍得花钱,总是将就着过日子”。郑余良表示,他们的养老反而更牵动着党委政府的心。

  他拿金东区举例,金东区有30多万人口, 60岁以上的老人有5.6万,老龄化人口比例已达17.7%,“如果集中供养的话,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城,显然不现实。现在,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旧学校来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政府出面为老人供应热饭、热菜,同时配套洗衣、医疗等服务,就能让老人在家门口养老。”

  “谁无父母?谁不会老?”郑余良感慨到。

  因此,在金东区的村居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上,郑余良多次调研部署,召开现场推进会、发动商会捐款,要求乡镇一把手亲自抓。

  郑余良也承认,在农村大规模推广并非易事,农村点多面广,建设一个中心的投入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作为一个半级财政,金东区的财政并不富裕。管理如此数量的中心的水平也考验着党委政府。

  郑余良说,下一步,金东区还将研究探索扩大养老照料中心的覆盖范围,“例如,中心周边有一些零散的小村落,我们可以考虑将饭菜配送至老人家门口。”

  在郑余良看来,根据金东区的实践,可以利用政府、社会、村集体多方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满足其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健康等多方面养老需求。

  “金东可以先走一步,为浙江省在2015年实现全省范围内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探索出一条道路来。”郑余良说。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农村居民养老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长期机制进行保障,唯有常态化的机制才能真正让老人吃的安心,吃的放心,更好的颐养天年,老有所养。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