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桌面抹得干干净净。透过一层淡淡的清漆,显露木头的质感,平和而温馨。四周,围着高背木椅。
我坐下来。若在午餐时,或在晚餐时,这一桌围着老大爷和老太婆,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每人面前,饭碗里白米喷香,不锈钢托盘盛着两荦一素,还有一碗汤。
我似乎看到他们心满意足的神情,听见他们一口浓重的方言。
这位老大爷八十五岁了,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停下筷子,一迭连声的“好”:“现在的政府真的好,一餐热菜热饭只要两块钱,有荤有素,菜又软烂,适合老人吃。天下还有这么好的事情的?哪有这么好的政府呀!好,太好了!”
那位老大爷八十六岁了,性格外向,在家呆不住,退休后经常往外跑,妻子没少跟他吵架。自从有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后,他每天带老妻来坐坐,老妻的病也好多了。他开口说话,还有点政治语言:“千碑万碑不如老百姓口碑,这才是真正的为民着想,执政为民。”
此时,静悄悄的。午餐时间已过了许久,老人们都回家去休息了。
一张张八仙桌,纵成行,横为列,偌大的空间里,唯有春风柔和。
这是一座明代建筑,江南的传统民居风格,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为高墙,墙上开门。三间搭两厢,一个天井。
堂屋开间大,这是家人聚会、待客、祭神拜祖的地方,是全宅的中心。堂屋正中的梁上,高悬金字横匾:集庆堂。
中堂为传统中国工笔画,福星,禄星,寿星,三男童或持戟,或捧仙桃,或曳翡翠坠。对联满是祝福和期望:“五福临门共纳嘉祥,三星高照同居吉庆。”
集庆堂上下两层,总面积足有七百多平方米。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柱、梁、枋、檩、椽等主要构件明露。我抬头望去,月梁,牛腿,雀替,无处不雕。宫灯高悬,红穗鲜亮。
宫灯有暖光,晃动历史的影子。
明洪武二十七年,祖名成一、成二、成三公由义乌山塘迁入金华畈田居住,因蒋姓而得村名,畈田蒋村。此地依山傍水,“东山乔木上插天,南螣聚翠作屏障,西谷腴田家富饶,乔山北从若围屏。”“遥望双尖挺秀,耳闻潜溪转运。”文化底蕴深厚,系诗坛泰斗艾青的出生地。
畈田蒋村人丁兴旺,上千人的大村子,青壮年大多在外创业、经商、务工,而常年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中,七十岁以上的达一百四十五人,八十岁以上的有三十二人。
老人们上了年纪,不习惯和儿孙住在城里,心心念念都想着叶落归根,回村养老享清闲。
集庆堂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出现了破损。村里出资七八十万元,修葺古宅,修旧如旧。
二○一三年六月一日,国际儿童节,老人们真的返老还童了。
集庆堂正式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村里老人们聚在这里就餐,还可以休闲娱乐。厢房安排了二十个床位,方便老人休息。
“这里人多,热闹。荤素搭配的饭菜,有味。还可以谈谈心。”老人们有说有笑。
金华市金东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曹一勤,向我扬扬手,再看一眼粉墙上的统一标识。
圆形的有机玻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一双金色的手,捧着两座绿色的房屋,房屋上露出一张笑脸。
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缘起何处?
得问一个人,他就是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金义都市新区党工委会书记、金东区委书记郑余良。
我与郑余良一席话,竟令人柔肠百绕,心动处,在亲情。
那一年,郑余良难得回老家兰溪市过年。老母亲动容,说起老年人的孤独,说起生活上诸多的不便,说起有个生活照料处的渴望。
郑余良泪花隐隐,心头浮上内疚之感,作为子女,为了工作,长年累月在外奔波。而家中的老母亲,家乡的老年人,确实无法照料。
“养儿防老”一直是国人的传统思维。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却是子女的“远走高飞”,“空巢”成了一种普遍状态,农村尤甚。步入晚年,农村老人该如何养老?
“谁无父母?谁不会老?”郑余良感慨道。
由老母亲想到自己任职管辖的百姓,天下百姓为一家,饥饱冷暖寸心知。
郑余良一回到金东区上班,马上叫来了三名镇干部,说了自己的想法和工作思路。
农村的传统观念中,老人去养老院,会丢家族的面子。但是这些老人的子女,不是在外工作就是外出打工,老人在家的日子是孤零零的。老人大多节俭,不舍得花钱,总是将就着过日子。他们的养老,反而更牵动着党委政府的心。
金东区有三十多万人口,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六万一千人,老龄化人口比例已达百分之十九点三。如果集中供养的话,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城,显然不现实。能否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旧学校等,来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由政府出面为老人供应热饭、热菜,同时配套洗衣、医疗等服务,让老人在家门口养老。
“去,你们马上去办,拿出一个方案来!”郑余良的口气近乎独断。
二○一三年一月十日,郑余良在曹宅镇《关于成立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几点想法》一文批示:“请施区长阅。这是我要求曹宅镇先做调研思考的。这项工作要下决心,如何做充分调研,拓宽思路与方法,请民政局张志连认真研究提出方案。”
四天之后,金东区长施美红在全区“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目标:“二○一三年规划、布点一百家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白天统一照料,晚上分散回家。老人们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
郑余良掰着手指,对我一一道来。
保基本,就是在功能设置上政府保底线。政府承担养老保障方面的“兜底责任”,将农村老年人最基本、最关心、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作为重点,设定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必备的三项基础服务功能,即便民食堂、医疗保健、文化生活。
全覆盖,就是在对象范围上力争全覆盖。金东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门槛低,场地限制少,功能设置灵活,易操作易推广,形成规模效应。下一步,将实现大村、中心村向小村、分散村的配送与延伸服务,可以考虑将饭菜配送至老人家门口。
可持续,就是在资金投入上注重低成本。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不但要解决当前老人的养老问题,更要实现持久、正常、健康运行。在资金财力有限的条件下,照料中心建设尽可能采取改建和修缮村集体用房、闲置校舍、村庄旧办公楼等,服务上采取老人夜间分散居住方式,减少一次性投入和常态运行成本。
“居家养老,惠而不费。这是一种与敬老院等养老模式完全不同的新探索,真正解决了农村老人吃饭、洗衣、健康服务等难题,变‘空巢’为‘暖巢’,实现了老有所养。”郑余良点着手指,以示强调。
我跑过浙江不少的农村,深知基层工作不易。农村点多面广,千差万别,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是怎么推开的?
郑余良双眼圆睁,边说边比画,说话干净利落。
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郑余良多次调研部署,召开现场推进会,发动商会捐款,要求乡镇一把手亲自抓。
金东区采取的建管模式,由民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由各乡镇(街道)集中指导、批量建设,由各村自主操作、具体负责。实行“七统一”标准:标示统一印制,立面统一规整,设备统一采购,环境统一布置,制度统一上墙,人员统一培训,工作统一推进。
利用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街道)卫生院,提供“六个一”健康服务:每日提供一站式医疗保健服务,每周制定一套营养保健餐谱,每月一次慢性病随访,每季一次老年健康讲座,每半年一次集中义诊,每年一次免费健康体检。
我深知,说事易,成事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投入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作为一个半级财政,金东区的财政并不富裕。
郑余良有办法。多方筹措资金,采取“四个一点”方法:政府财政出一点,上级部门补一点,社区集体筹一点,社会爱心助一点,保障运行经费。金东区财政设立居家养老专项经费,商会企业积极捐赠一千多万元,加上省市财政的支持,村集体经济补贴和受益群众出资,足够支持和保障硬件建设,保持今后的常态运行。
政府扶持、镇村自愿、社会参与,这是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的原则。
配有电视、棋牌等娱乐设施,农家书屋提供适宜的报刊图书和影视碟片,配置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开办一家设施良好、功能齐全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平均投入需二十多万元,区财政向每家补助建设经费十万元(其余由村级集体筹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今后每年补助运营经费三万元,便可持续服务二十至三十位老人。
郑余良算了一笔账,如果新建一家容纳五十多人的敬老院,一次性建设投入需五百万元左右,用地十至二十亩。而这五百万元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至少可以建成四十个,服务老年人可扩大到八百多人。
相比之下,一个铜板掰成两半用,勤俭持家,缝隙里闪烁的是美德。
以小投入办大好事,以小成本惠大民生。金东区能够在财政不充裕的情况下,下决心让老年人享受财政补贴与多项服务,解决了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改革、完善了公共财政制度。
至二○一五年四月,金东区已建成二百九十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七千四百多名农村老人,满足了日常用餐、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等最基本需求。服务辐射四万余老年人,让更多的白发有了幸福的光泽。
共产党执政,不就是为了得民心,惠民生吗?
不锈钢的工作台上,两个特大号电饭煲,并排立着。
头发花白,系着蓝色围裙。这位食堂炊事人员,指着两个特大号电饭煲,对我说:“烧得满满的饭,一顿都吃完了。”
她拿起一个长方形的不锈钢托盘,指着窗口:“中饭,晚饭,排队取菜,一人一盘,两荤一素。”
她说,食堂炊事人员持证上岗,烧饭切菜时不准吸烟。所有食品经正规渠道进货,食品原料要新鲜。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在夏秋季节炒菜要现烧现供应,外购的熟食菜也要回锅重烧后再供应。餐具一律要严格消毒。每餐供应结束后,将食堂的地面、桌椅、工作台打扫一番,抹擦干净,把用具摆放好。
别以为在农村就可马虎了事,这里的操作,要求还是很规范的。
我步出食堂,迎面的木柱上,斜挂着一本《傅村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每周菜谱》。统一印制的,便于管理,易于公开。
每天的中餐、晚餐都有详细记录,我随手翻了一下。这天,中餐:红烧肉,菠菜,西红柿炒蛋;晚餐:肉炒香干,草菇豆腐,西红柿炒蛋。又一天,中餐:红烧肉(雪菜),花菜,西红柿炒蛋;晚餐:黄豆炖肉,嫩南瓜,西红柿炒蛋。
每餐两荤一素,西红柿炒蛋看来很受欢迎。
前三排,十多张竹躺椅。后四排,十多张藤椅。
这里是文娱活动室,悬挂液晶电视大屏幕。前面一张竹躺椅上,放着一个遥控器。
会有新闻联播,会有电视连续剧,会有健康养生节目,会有越剧《五女拜寿》……
“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那天,金东区送戏到村小分队来了,集庆堂里座无虚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听戏看表演。
一位老太婆咧开嘴,眼角的鱼尾纹绽开了花:“你看我们福气多好!”
这并非我的幻觉,而是确实发生过的场景。
此时,依然静悄悄的。我可以随意地走,从容地看。
墙壁上,有国画《牧趣》,有《老年养生歌》,有《餐厅就餐制度》,还有结对帮扶的公益服务主要职责。
我一一看过,随手记录下来:《傅村镇畈田蒋村党员公益服务居家养老制度》:协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做好买菜、菜品制作、台账记录、饭菜分装等服务。帮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卫生保洁、餐前准备、餐中服务、餐后打理。负责为雨雪冰冻等出行不便天气或身体原因,需要送餐服务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定期走访看望,了解困难、关心生活、倾听想法,积极参加主题公益服务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许许多多的红帽子,许许多多的笑脸,浮动在我的眼前。
金东区的共产党员和志愿者,活跃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展党员公益日活动,村党员每月十五日集中到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服务,平时安排到服务中心轮值。团区委“幸福同乐园”志愿服务驿站,开展祖孙同乐、心理疏导、爱心书屋等服务活动。三十多支“红色爱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行动。一百三十多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近千名志愿者,每天为老年人洗衣、送饭、谈心……
我伫立集庆堂,天井里的盆栽茂盛。铁树,圆柱形主干粗壮,坚硬如铁,羽状叶洁滑光亮,簇拥“铁树开花”的长寿期许。五针松,针叶短而健壮,叶色碧绿,姿态高雅,透出骨色气韵来。
我抬手抚着挺直的圆木立柱,手心紧贴经久的包浆和剥蚀,感应着沧桑的年轮。
我听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我闻杜甫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感觉到,一根根立柱升空而起,屋顶天棚不断扩大。哦,云绕擎天之柱,光照广宇丰堂,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好大的一个家!
所有的父亲就是我们的父亲,所有的母亲就是我们的母亲。
当今社会,太需要博爱,广泛地爱一切人。把爱给予亲人,给予朋友,也能把爱给予不认识的人。博爱,既是无私的,又是广大的。
古宅的温情,漫溢而出,流淌在人心。
责任编辑:李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