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居家养老  >  外媒关注
金东养老,探路人生边上
2015-06-07 09:25:34来源: 浙江在线 江晨 周建福

  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岭五村,坡阳古街111号。雨水的浸润,让门前青石板铺就的400米明清古街泛出油润的光。

  93岁的金华女人范巧仙精神矍铄、目光明朗,对村外来客的到访毫不设防,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她左耳微聋,相伴62年的老头子潘绍基去年驾鹤西去,老人不习惯与子女住在城里,宁愿守着老宅、每日擦拭家里的相框。

  但她并不寂寞。上午11时,循着饭菜香,她稍稍整理银白的头发,步行200米到村里的老年食堂吃饭,今天有她十分喜欢的肉圆,疏松软烂、入口即化。一同就餐的,还有村里其他33名75岁以上的老人。

  从2012年起,金东区以“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为主要思路,将村庄老宅、闲置校舍、旧办公楼等“变废为宝”,建成293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全区4万余名老人,此举不仅成为全省农村居家养老建设的标准,更是激发出全社会慈孝捐助的正能量。

  舌尖上,巧用心思

  岭五村占地30多平方米的老年食堂,是一座明末清初的徽派建筑,飞檐翘角马头墙,骄傲地述说千年古村的辉煌。3年前,这座村子中央的老宅年久失修,眼看就要倒塌,村里出资几十万元修葺改建,打造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里老人聚在这里就餐,还可以休闲娱乐。厢房安排了10余个床位,方便老人休息。

  老宅外面,两只金黄色的佛手,托起一座夕阳照耀下的房子,房子露出浅浅的微笑,这是金东区民政局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精心设计的标识。

  “这里好,有伴!我们这个年纪了,要到处走也走不动,别的事情也做不了,凑在一起聊聊天。”范巧仙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给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两餐,每餐收2元钱。几乎所有这个岁数的老人都不再自己开伙。每天中饭、晚饭时间都热热闹闹。有些老人整个下午都会待在这里,聊天、看电视、打麻将。

  而在一个小时前,热油炝锅,下肥膘肉熬油,倒入冬瓜……61岁的厨师陈奶鼻尖冒汗,手拿锅铲,正娴熟地翻炒今天中午为老人准备的两道菜,除了那道烧肉圆,还有青豆炒平菇,外加一个冬瓜汤。

  陈奶说,给老人烧吃的大有讲究。太硬了不行,太油腻了不行,过咸过淡都不行。蔬菜要挑选南瓜、洋芋、茄子、西红柿这些容易咬的菜;荤菜以猪肉为主,像鱼肉这种刺太多容易卡喉咙的不能买,鸡肉很多患病的老人不能吃,所以要变着花样烧,今天红烧,明天烧霉干菜,后天炒肉丝,争取让老人不会吃厌。

  “我们把馄饨皮擀得再薄一点吧,这样吃起来更软一些。”同一时间,在澧浦镇下宅村,65岁的厨师邵素芬和村支书王根俏双手滚动着擀面棍,棍下的馄饨皮变得越来越薄。王根俏告诉记者,每月5日、15日、25日,村两委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提供爱心馄饨,换换口味。馄饨需要包500只,要忙上两三个小时。

  “80岁老人每餐0.5元,70岁以上老人每餐1元。”王根俏说,别看饭菜便宜,食堂炊事人员需持证上岗,烧饭切菜时不准吸烟。所有食品经正规渠道进货,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餐具一律要严格消毒……别以为在农村就可马虎了事,这里的操作同样规范严格。

  老房屋,变废为宝

  “这里是由原来的镇政府小楼改造的,总投入不到20万元。”王根俏带着我们参观,村里的办公楼距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足20米,“老人的活动全在我们村干部眼皮底下。”

  13间老年公寓有专人打扫,目前一共26个床位。花岗岩地板,统一配备木床、空调、电视机,卫生间的马桶边还安装着方便站立、蹲坐的不锈钢扶手……81岁的潘凤仙老人吃过午饭,刚从外面遛弯回来。老人采了满满一捧栀子花,清甜的香味弥漫房间。

  去年,潘凤仙老人伺候10余年的卧床老伴离她而去,老人独自在家睹物思人,晚上总是睡不着觉。“住进来好,每月只掏75元。”潘凤仙告诉我们,在村里,像她这样的老人如果去养老院,会是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她和其他几位老伙伴住在村委旁边的老年公寓里,却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公寓一旁,就是医疗保健室,常驻一名乡村医生,每天给全村241名60岁以上老人提供各种医疗保健。

  62岁的“村医”朱必行,还对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昔日病情、用药一目了然。去年中风的黄彩球正在保健室里骑行“动感单车”,她说话还不利索,在村医的指导下抓紧复健。

  而在不远处的琐园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由废弃的村小学校舍改建,室外,池塘、竹林、凉亭、回廊加上各种健身器材……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白天统一照料,晚上分散回家。老人们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

  “父母恩同昊天,应宜孝顺。”严氏宗祠里,琐园村“孝”“尊”“教”“学”“谨”的家训被旌表在最为显眼的位置,祠堂上下两层经修缮改建,古老建筑集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邮站、老年活动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夕阳西下,71岁的朱顺根一曲“金华道情”娓娓唱来,台下老人轻轻应和,生机勃勃的旧祠堂被晚霞镶上金边。

  “农民占金东区33万人口的90%,老年人口比例达19.3%,政府如何花小钱办大事,让农村老人同样安享晚年?如果新建一家容纳50人的养老院,一次性建设投入需要500万元,这500万元至少可以建成4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可以扩大到800多人。”金东区区委书记郑余良为我们算了一笔账,集中供养老人,相当于再造一座新城,显然不现实。而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旧学校等,改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政府出面为老人供应热饭、热菜,同时配套洗衣、医疗等服务,让老人在家门口养老,初期平均投入只要20万元,每年补助运营经费只要3万至5万元,便可持续服务三四十名老人。

  以小投入办大好事,以小成本惠大民生。一个铜板掰成两半用,勤俭持家,缝隙里闪烁的是美德。

  心归处,真情无限

  “金兰公益基金会捐款5万元,澧浦镇成泰银行捐大米22袋、月饼44盒、大豆油22瓶,猪厂老板何勇铭捐助鲜肉250斤……”下宅村的“孝心榜”上,密密麻麻写满社会各界对养老中心的捐助,村老年协会会长金顺富介绍,中心平时的运行费用除了上级和村委的补助外,更多的是来自村内外的自发捐助,“百善孝为先,给老人养老捐钱,这是修福的事,大家都非常积极。”

  金顺富说,从建成那天起,下宅村的老年食堂就没有买过食用油。由于捐助的人多,村委还决定把享受伙食补贴的老人年龄限制逐步放宽。

  金东区全面推行农村养老,给民间慈善力量提供了释放爱心的平台和机会。记者调查发现,只要村里建有养老中心,就有许多热心公益慈善的企业和个人主动与之对接,提供帮助。据区民政局介绍,目前,该区政府财政已出资1000万元建设养老中心,企业、商会的捐赠额近1000万元,明显减轻了政府持续投入的资金压力。

  养老中心的建设,也激发了老人维护村集体利益的热情。琐园村的老支书陈志林说,村里“三改一拆”碰到不肯退让的“钉子户”,平时活跃在养老中心的老人看不下去了,就教训对方:“你们年轻人怎么回事,村里办点好事,你们却总拦着?”老人家的几句公道话,很快就能把事情解决。

  一顶顶红帽子,许许多多的笑脸,更让范巧仙印象深刻。“他们过来帮我洗衣服、理发,听我老太婆说说家长里短。”原来,岭五村党员每月15日集中到养老中心为老人服务,平时有专人在养老中心轮值。此外,30多支“红色爱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130余个巾帼志愿者服务队,近千名志愿者,活跃在养老中心。

  “统分结合来养老,吃饭聊天村口找。政府补助我享受,农村老人福气好。”金东老人自编自创的这个顺口溜,在乡间小道传唱、回荡……

责任编辑:张恺悦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