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由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牵头,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总编全世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昶等专家,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记者组成的调研组来到金东区,开展文化创造美好生活金东实践调研活动。
▲专家与本地文艺爱好者进行交流
近年来,金东从历史积淀形成的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入手,充分挖掘艾青、施光南等名人及人文资源,强化阵地建设、优化内容供给、深化群众活动,通过“一年一节”、完善设施、丰富内涵,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服务群众,打造品牌,不断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综合文化服务网络,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也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文化支柱。
▲接受媒体采访
10月28日,调研组先后前往傅村镇艾青故居,源东乡施光南故居,澧浦镇琐园、蒲塘村,江东镇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并于当晚在多湖街道厅上村文化礼堂观看文艺表演。
▲参观澧浦镇琐园村严氏宗祠
走访中,金东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让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们赞不绝口。中央电视台新闻部编辑王捷飞说,第一次来到金东,感觉金东生态环境很好,文化底蕴深厚,尤其在名人文化挖掘上下了不少功夫。参观了艾青、施光南等名人故居,又欣赏了许多民俗表演,深切感受到金东浓厚的文化氛围,希望下次还有机会来金东。
▲参观施光南纪念馆
在29日上午举行的调研座谈会上,区领导就金东区情和区文化建设工作情况作了介绍。相关部门、乡镇结合各自工作职责,介绍了文化礼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内涵的挖掘、文艺协会活动组织及文艺创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礼堂推进城乡融合和城市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助推精品城区打造等工作情况。
▲在“古婺窑火”体验茶艺文化
金东文化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文化需求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从宣传、工作等各方面都应该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贺铿表示,发展文化产业最基本的目标就是陶冶情操,金东的文化工作做得很实,真正将文化融在了群众生活中。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也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宗旨,把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作为重要任务,利用好金东得天独厚的文化条件,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记者 戴翠雯/文 缪小芬/摄)
专家媒体发言
贺 铿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院长)金东的文化工作做得很实,我认为“文化创造美好生活”实践活动开展得非常及时,与十九大精神完全一致。我们物质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文化市场长期被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文化产品占领,这是我们的短板。要落实十九大精神,我们首先要补短板。这个座谈会以文化产业为主题,主题抓得很好,我希望在座的记者能很好地宣传报道,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文化需求是民生的重要内容,从宣传、工作等各方面都应该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要实现强国战略,只有物质的强不能叫强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发展文化产业要保证基本的目标,就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不管艾青的诗歌还是施光南的歌曲,都能陶冶人的情操的,文化发展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宗旨。我们要把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作为重要任务,比如金华道情,要继承并创新。发展文化产业要提倡高雅文化,只有高雅的东西才会有生命力。
此外,要进一步加强金东区的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物质生活和文化的差异才会缩小。习总书记提出,要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金东区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条件,地理位置也好,我们要利用好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全世杰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近几年,人民日报《民生周刊》与金东缘分不浅,2013年时开始关注金东居家养老,后来又关注金东垃圾分类工作,还做了一个封面专题——《金东怎么破解农村垃圾分类难题》,金东这两个做法被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传阅,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经验,垃圾分类甚至登上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这次来到金东,我们关注的是文化建设。关注这个,也是适逢其时。当前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首要任务,我们关注这个也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生动而又具体的行动。习总书记在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浙江,基本温饱问题解决后,文化需求应该是贯穿到群众生活方方面面。同时,文化这种特殊性,也能灌输到产业的方方面面,对文化产业,对其它产业增加文化附加值方面有很大作用。
通过一天的实地参观,感触很深。金东特别重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用心用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突出了乡村这个重点,利用了乡村的优势,发展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利用名人效应打造文化品牌,开展了一些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群众作为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建设了一批文化阵地,受到群众喜爱。
李 昶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研究员,博士,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东区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金东区是一个新成立不到20年的年轻的区,要挖掘、梳理、体验文化资源,金东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每个城市都需要文化符号,比如艾青、施光南就是金东的文化符号。有了文化符号后,我们要进一步提炼文化价值,用以体现全区的文化精神。我们要通过梳理文化脉络,加以利用、提炼,来为我们所用。
文化资源如何来进行有创意的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要转化成文化产业资源,要与科技融合形成产品,形成产业链。为什么有的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发展不好,这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比如文化可以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结合起来,可以与苗木花卉、城市设计等结合起来。
文化需要差异性,金东区的“一村一品”就做得不错,在这基础上如何提炼出“一韵”,即文化内涵,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现在国家推出公共文化服务订单式需求,我们该如何创新?我们要在老百姓的需求以外进行引导,往高雅的、新兴的,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引导。我们要利用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对文化设施进行确切的统计。
另外,文化产业要如何建设产业体系?比如,我们要重点发展网红大厦,要进一步拓展网红经济,文化要与经济相结合。
此外,我们要坚持文化与休闲体验、观光旅游等融合发展,将现有的设施利用起来,金东区的研学这一块做得很不错。澧浦琐园村已经举办了多次与海外学子沟通交流的活动,文旅结合做得很到位。
严碧华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副主编)来到艾青故里畈田蒋村,看到这些文艺爱好者在这里举办艾青诗歌会,不仅有诗歌鉴赏,还有书法展和古筝表演,文化氛围很浓厚。而东叶村的施光南纪念馆,则用长卷的方式展示施光南创作手稿和日记,记录他的一生。对于金东名人文化的传承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如何能更好地利用名人资源,金东可以积极挖掘本地人才,要在产业里发展艺术,才能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链。
王捷飞
(中央电视台新闻部编辑)今天我体验了很多个第一次。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金东,参观了艾青、施光南等名人故居,又欣赏了许多民俗表演,我觉得金东生态环境很好,文化氛围也很浓。在琐园国际研学村,我第一次喝到咸的豆浆,感觉很新奇,很好喝,没想到豆浆还有这样的做法。我还第一次欣赏到了金华道情表演,台上的表演和台下老人小孩听节目的气氛很感染人,淳朴的表演方式很打动我。
许中科
(新华社记者)在傅村艾青故居,我欣赏了一场精彩的艾青诗歌会,并且我了解到镇里是有诗歌协会的,让我觉得诗歌在本土诗人眼里是好玩的,让诗歌变得好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来到金东,一天走下来,我印象最深的当属这里的文化,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给了我很大的惊喜,金东的文化是活着的,接地气的,有丰富的活动形式。它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而是通过各种表演形式能为外人所知,并且老百姓都能参与进来,真正印证了越是乡土的,越能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左雨逢
(光明日报记者)今天来到琐园国际研学村,发现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村里有大气古老的严氏宗祠,也有成片相连的古建筑,还有外墙通红的关帝庙……不仅如此,听闻这里已经举办了两届海外学子走进古村落活动,向全世界展现了古村文明和传统文化,将中国农村通过故事传播出去。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等到海外学子再次到来之时,我想过来对他们进行专访,问问他们的感受与体会。
徐继宏
(中国文化报记者)今天走了金东的许多地方,欣赏了许多文化活动,也拍了许多有意思的照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海外名校走进古村落活动,能够让外国人了解金东文化,更好地保护古村落、宣传古村落。另一个是在“古婺窑火”,“找回失落的文明”这个主题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企业能找到文化的创新点,对文旅融合的发展来说是很有利的。金东的文化,不看不知道,看了让人觉得底蕴深厚,有名人、有村落、有历史,非常好,金东的文化是有厚度的。
编辑:盛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