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义新区新闻网  >  综合新闻
金东群文绽繁花 文化惠民润心田
2025-10-29 10:09:40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方柯 金灿灿 文/摄

  日前,在2025“欢乐金华”百姓文化系列活动“古韵声声奏响八婺”百姓村乐大赛中,我区选送的四支队伍带来婺剧联奏、古琴演奏等精彩节目,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作为本次大赛的“参赛主力军”,区文化馆积极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广泛动员群众队伍参与,以参赛队伍最多的规模和优异成绩,同步斩获优秀组织奖。

  这是我区积极推动群众文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区从青少年艺术人才培育、非遗项目创新传承、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全民艺术普及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持续完善群众文艺发展生态,让多元文化活动走进社区、扎根乡村,群文繁花处处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富多彩。

  百花绽放

  文艺在童心中绽放新蕾

  今年,金东青少年艺术教育方面收获颇丰。在第三届浙江省“浙艺少年”青少年艺术普及活动舞台上,金东文艺小将携多部作品惊艳亮相,斩获舞蹈、器乐、戏曲等专场多项大奖,更展现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少年手中的创造性转化。

  其中,少儿舞蹈《趣观堆塑》凭借灵动巧妙的编排设计与孩子们鲜活饱满的舞台表现力,在竞争激烈的舞蹈类专场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省级舞蹈类专场金奖,同时还将市级儿童组群舞金奖收入囊中,实现“省市级奖项双丰收”;少儿器乐作品《皮黄》深度融合传统音乐元素,演奏者以精湛娴熟的技巧演绎出传统韵律的独特韵味,最终荣获器乐类专场银奖。

  戏曲领域的突破尤为亮眼。作为金东本土传统戏曲瑰宝的婺剧,在活动中大放异彩。婺剧作品《杜鹃山·无产者》的表演者凭借深厚扎实的戏曲功底、生动传神的角色塑造,成功斩获“梨园新苗”戏曲专场金奖;另一部婺剧作品《僧尼会·小和尚》则以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规范扎实的程式化动作,赢得评委与观众认可,荣获该专场银奖。两部作品的亮眼表现,为金东传统婺剧艺术的传承注入蓬勃的青春活力。

  “在青少年艺术培育工作中,我们始终聚焦优质作品打造,积极组织青少年参与省级艺术赛事,多次在重要活动中斩获佳绩,这不仅是对孩子们艺术素养的肯定,更充分展现了我区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扎实功底与丰硕成果。”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传统艺术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让更多金东少年在传统艺术的滋养中成长,让文艺之花在传统舞台上持续绽放。

  沉浸赋能

  古戏在乡野间获得新生

  走出传统舞台,婺剧该如何拥抱当下?金东交出了一份名为《金东印记·戏舞千年》的创新答卷。这部沉浸式婺剧创作,不仅成为我区“文艺赋美”工程的标志性案例,更让传统戏曲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今年5月,坡阳古街青砖黛瓦间响起婉转戏腔。由区文化馆馆长周晓芸主创的《金东印记·戏舞千年》惊艳亮相,以“行进式观演+场景化叙事”的独特模式,让千年古街与传统戏曲碰撞出时代的火花。这场演出打破舞台边界,将婺剧经典桥段拆解为一个个流动的戏剧场景:脸谱墙前,杨宗保与穆桂英的对唱悠扬婉转,戏服光影与古墙斑驳交叠;转角巷弄里,小僧小尼正借着采药的由头俏皮“私奔”,古街每一处角落都成了戏曲的延伸,尽显传统艺术的鲜活韵味。

  “我们采用‘专业院团+在地居民’的共创模式,通过戏曲、曲艺和现代舞美等多元艺术形式,让艺术从‘可观’变为‘可感’,从舞台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周晓芸说,这种创新模式既保留了婺剧的艺术精髓,又让当地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今年10月,《金东印记·戏舞千年Ⅱ》再次在坡阳古街亮相,新作以“八仙积道”的传说为蓝本,为观众带来又一场视听盛宴。“我们想通过这种形式,推动传统艺术传承与传播,增强群众文化参与感。”周晓芸介绍,11月,我区还会推出我们的村戏系列之“金东好腔调”,让婺剧的热闹劲儿在古街一直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供给,我区各类婺剧演出还下沉至各个乡镇街道,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文化服务,截至目前已送婺剧大戏下乡51场。

  资源下沉

  美育在普惠中温润心灵

  古筝、空灵鼓、油画写生、婺剧表演……近日,金东人文博览中心内艺韵满溢,区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秋季班正式开课,精彩纷呈的艺术课程为群众打开一扇亲近艺术的大门。

  “我们的课程不仅不收取任何学费,还专门邀请专业教师授课,并免费提供教学场地与部分器材,让每一位想接触艺术的学员都能毫无顾虑地参与进来。”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秋季班围绕群众兴趣精心开设5门课程,消息一经发布便得到热烈响应,最终吸引83名艺术爱好者报名学习。

  近年来,我区全力推进“文艺赋美·金艺有你”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以“普惠、优质、便捷”为原则,围绕群众需求设计28门艺术课程,涵盖舞蹈、声乐、戏曲、手工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超1万人次,不仅帮助群众掌握基础艺术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家的审美素养,让美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想排练舞蹈却找不到合适场地?想练习乐器又担心打扰邻里?针对群众在艺术实践中遇到的痛点,区文化馆充分整合公共资源,精心打造音乐教室、排练厅、书画教室3间“艺术自习室”,配备专业乐器、绘画工具等设备。群众只需提前预约,就能免费使用,进行自由练习、交流创作,“艺术自习室”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温馨补给站”。

  与此同时,我区大力整合区域文化资源,盘活文化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等公共空间的闲置时段,将其改造为一个个触手可及的艺术课堂。通过联动十余家专业艺术培训机构,搭建起“资源共享、课程互补”的互惠平台——公共空间提供场地,机构输送师资与课程。除了线下的文化课堂,区文化馆还开设“云艺课堂”线上平台,通过互联网授课的形式,更好地让艺术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截至目前,今年共录制并上线课程36集,内容涵盖6个艺术门类,累计播放量超3万次,吸引了区内外众多艺术爱好者关注。

编辑:董亮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