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东新闻网  >  身边榜样
翁正辉!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翁正辉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侧记
2018-01-05 15:30:00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戴翠雯 朱纯 邵勤旦

    1月3日上午,翁正辉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金东区举行。五名报告团成员分别以不同身份、从不同角度,用大量真实、感人的事例讲述了翁正辉先进事迹,朴实真切,令人动容,催人奋进。区委要求,要在全区上下进一步掀起学习翁正辉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为建设美丽幸福金东、打造现代化都市中心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区委要求,记者通过报告会,再次展现翁正辉32年如一日坚守在林业工作一线的先进事迹,展现其“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纯正质朴、心系群众,扎实苦干、担当尽责,甘于平淡、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全区上下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实干的强大动力。

  心有青山绿水绕肩

◎翁正辉生前同事王爱华:

王爱华

  前几年,隔壁县有个村看着不少地方都在开发旅游,也划算着利用村里的河流搞个漂流项目。这个村不属金华管辖,却在沙畈水库上游。翁正辉坐不住了:“这事必须得管。”有人说他多管闲事,他态度坚决地说:“只要是对库区水质造成影响的事,我就要一管到底。”他自己出面不管用,就找区领导协调,然后又找市领导,积极推动这桩跨市协调的难事,这个项目最终得以叫停。

◎婺城区箬阳乡党委委员张伟:

张伟 

  有一年,箬阳乡横坑村要建一个4600亩的香榧基地,翁正辉从现场踏勘到合同签订,发展规划,全程给予支持。他说:“发展经济林,既保护了库区水土不流失,又为百姓谋福利,一举两得,应该大力倡导。”现在的功能区里荒山越来越少,锯板厂、养猪场越来越少,荒山变成林地、养猪场和锯板厂都变成了绿菜地。如今,沙金兰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保持100%,其中箬阳乡河水断面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列入生态公益林71600亩,低效林改造达18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9%以上。

◎金华日报社记者许健楠:

许健楠

  翁正辉生前曾有一个心愿,退休后,要和老伴去沙畈乡当荣誉村民,天天守着那片绿水青山,那片他深爱着的土地。然而,他食言了。他没有等到那一天,他脚步踏遍金华的山山水水,最后,倒在让他无限眷恋的青山怀抱里。

  拼命三郎不知疲倦

  ◎翁正辉生前同事王爱华:

  正辉属牛,平日里,我们习惯喊他“老牛”。2002年,金华建立了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翁正辉是最初的倡导者之一。保护生态环境是好事,做起来却像“烫手山芋”,关停畜禽养殖场、整治锯板厂,都是些“得罪人”的活儿。翁正辉从不叫苦、从不抱怨、从不推卸。水源保护地沙畈乡地处偏远,来回一趟至少要跑100多公里,翁正辉每周最少一趟,多时要跑好几趟。乡里30多个村的村支书、村主任、造林大户,他人人都熟悉。各个村庄的情况也全都了然于心,甚至哪个村有几名60岁以上的老人他都清清楚楚。生态功能区86个村建生态公厕,库区周边的320多块标示指示牌,从选址、施工到验收,他无一例外全都亲自指导、逐一把关。

◎琅琊镇琅新村农民金水牛:

金水牛

  7月21日凌晨,他突然发病,住进了医院。他前一周刚给我打过电话,说他要来看看油茶地,但是这周都快要过完了他还没来,我就给他打电话。平时给翁处打电话,都是第一时间接起来。但这次,他却一直没有接。第二天再打,是翁处妻子接的电话,告诉我翁处住院了。今年的油茶已经成熟了,产了三百来担,都已经晒干了,我却还没来得及请翁处尝上一滴茶籽油。

  ◎金华日报社记者许健楠:

  采访中,我对他的印象归结为四个字“拼命三郎”。很多山里林农说:“他是我见过最接地气的机关干部。”开始化疗后他还经常说:“我要去上班!”周围人劝他:“那你开开会就好,下乡别去啦。”翁正辉笑笑:“工作不就是这个样子的嘛。”即便在生命的最后那几天,已经说不了几句囫囵话,偶尔蹦出来的话,还是那一句:“工作不就是这个样子的嘛。”

  对于翁正辉这位父亲,儿子翁董亮只觉得“相处时间太少了”。去年5月,女儿“可可”在杭州出生,终于当上了爷爷的翁正辉由于工作繁忙,只能趁来杭州复查病情的机会匆匆见上一面。他总是说:“那边还有一大堆工作。”只把宝贝孙女的照片、视频都保存在手机里,想孙女的时候就拿出来一遍一遍地看。

  “他一到库区满眼都是工作。”妻子董竹青说,这么多年了,丈夫从没和她出远门旅行过,最常见的旅行就是带她到库区散散心。“说是散散心,看到有人在水库边烧烤、钓鱼,他都要停下来劝阻,通知有关单位整改;看到有人打捞垃圾,他又停下来问东问西;看到有人栽香榧树,又要向农民详细了解施的是什么肥、有没有用草甘膦等,问得很细……一进山,翁正辉就不是我的了。”

  2013年9月18日深夜,翁正辉突发肾结石,疼得在地上打滚。凌晨5时,董竹青送他去医院,上午8时接受碎石手术,短短半个小时后,面色苍白的他捂着肚子,额头上冒出一粒粒汗珠,忍着痛踉跄着往外走。“你去哪?”“我去开个会。”“工作上的事,他要去,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她说。他要赶往几十公里外的塔石乡主持召开会议。他说:“功能区情况我最熟,这个会,少不了我。”翁正辉走后,董竹青看到茶几上放着一堆文件,文件下压着的红色笔记本是他的随身之物。最近的笔迹,是关于7月18日参加全市林业局长会议的情况,记录最详细的,是下半年要干的工作。在他出事的那个周末,依然是个繁忙的周末:当生态功能区招聘的面试官,去黄山看看刚出生两个月的宝贝孙女,下周一就到杭州去复查身体了……还有很多的事等着他去做啊……

  

  报告会令人动容

  他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把他记在心里

  ◎翁正辉生前同事王爱华:

  出生在山区的他,最知道山区农民的苦。琅琊镇造林大户林志勇之前种的是杉木,收益有限。4年前,翁正辉找到他:“你别种杉木了,改种油茶吧。”理由是,杉木要种上二三十年,砍掉就没了;油茶收益高,年年有收成,上百年都可以采。

  此外,他指导沙畈乡银坑村村民郭品崇种植了近百亩红豆杉,有望带动整个沙畈乡红豆杉产业的发展。他带着该乡乌云村村民虞锦生改造低产毛竹林,原来亩产值只有500元左右,几年下来提高到2000元以上。他听说罗埠镇汪叶村的章祝军想种香榧,但身有残疾,行动不便,就主动上门对接,从种苗选择,到挖大穴施足基肥,一道道技术环节他都亲自把关指导,甚至主动揽下了销路的事。如今章祝军的350亩香榧林长势良好,按照目前行情,五年后年产值就有望达到350万元左右。

  林农们信任他、喜欢他,在他们眼里正辉不是个当官的,更像个土专家。

  ◎婺城区箬阳乡党委委员张伟:

  沙坑村是金华市林业局以前的结对帮扶村,距乡政府有10公里山路。对那里的一草一木,翁正辉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到了村里,翁正辉没顾上喝口水,就挨家挨户深入了解情况。不一会,他显得十分疲倦,睡意朦胧,从来没有午睡习惯的他,却说:“我累了,要休息下。”我带他到村主任家的沙发上,一躺下就呼呼睡着了,足足睡了3个多小时。回来的路上,我看翁正辉开车的反应变得迟钝。我说:“翁处,你车技不行啊。”他说:“我这些年每月进功能区少则三四次,多则十多次,路况熟,车技好,你放心。”

  下午5时左右,我在箬阳乡政府路口下了车,目送他的车消失在弯弯的山道上。怎么也想不到,这竟然成了我们的诀别。7月20日成了我陪他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后来我得知,他到金华后人其实已经进入半昏迷状态,就在快到自家门口的地方迷了路,十多分钟的路程竟然开了整整2个小时。他并没有意识到,病魔正在发出最后通牒。第二天凌晨,他突然抽搐昏厥,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直到8月9日晚21:02,经抢救无效,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5岁,一个正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年纪。◎琅琊镇琅新村农民金水牛: 2016年6月的一个周末,大雨一直下个不停,山洪暴发,把上山到油茶基地的路都冲掉了。那天,翁处一早就打电话来询问情况:“水牛,下这么大雨,山上有没有问题?”我说:“翁处,你别来了,路都进不来了,反正冲也冲了。”谁知道,一个多小时后,翁处在门口叫:“水牛!我来了!”翁处真是个急性子,“快,我们去山上看看。”到我的油茶林,先要趟水,还得坐船,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水路。到了油茶基地一看,有的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有的拦腰折断,有的树根都被洪水冲出来了。我说:“算了,没救了,算我倒霉,我们回去吧。”翁处走到一棵倒下的油茶树旁,扒开土,指着树根说:“水牛你看,这些还没断根,填些土,还能活。”说着就用手捧起边上的泥土往树根上填。他这一趟来,帮我救回了500多棵油茶,那天我们回到家已经是下午了。他这样三天两头往山里跑,我真的不知道他已经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

廉洁无私 质朴平实

  

  ◎金华日报社记者许健楠:

  我在他的日志里,找到这样一段话:“过去这些年里,周围有的同志出了事情,我感到很可惜。我总觉得自己要保持良好形象,不能让人家看不起。比如‘吃、拿、卡、要’就会让别人看不起。我平常爱好不多,生活方式健康向上,不抽烟、不钓鱼、不搓麻将。节假日到乡下爬爬山,锻炼锻炼身体。”

  他言出必行,他管林政那么久,处罚、审批等都是权力,但从没为谁开过口子、求过情。在他的要求下,这几乎成了科室的传统。

  前些年,他的大哥看苗木行情不错,在家种起了苗木,谁知最后销售成了难题。大哥本来以为,苗木数量不多,三弟如果能够开句口、指条路,卖个好价钱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可他几次和翁处提这事,都被一句“少来烦”顶了回去。结果,这批苗木以很低的价格“贱卖”。这次参加弟弟的追悼会,大哥才知道,三弟已经是副处级干部了。

  我翻遍了翁处生前留下的笔记和日志,找不出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论,更没有太大、太深的道理,字里行间,无不透着质朴和平实。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他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是农民的儿子。”

  ◎翁正辉儿子翁董亮:

翁董亮

  一直以来生活上您都过得很简朴,穿衣从来不讲究。去世前几天,您破天荒地跟妈说:“给我买两件新衣服吧?”可是还没等妈妈上街,一句普通的嘱咐,如今成了难酬的遗愿。一件100多块钱的格子衬衫,您一穿就是好几年,还打和朋友说:“这是我老婆买的,还蛮好看的吧。”就在您走的那晚,妈妈跑回家想找件像样点的衣服让您带走,一件也找不出来……

  编辑:胡赣昌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