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义新区新闻网  >  金东文化礼堂  >  礼仪展示
丰富村民生活 驱动乡村振兴
文化礼堂让古村焕发新生机
2022-10-17 12:50:48来源: 记者 季凯琳 沈心怡/文 王毅琳/摄

  走进源东乡洞井村,就像是一轴斑斓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关帝庙、胡公庙、洞泉古井和邵氏旌节牌坊等明清古建筑,古色古香的风貌依然如旧;洞泉古街上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吱呀吱呀的木门,满载着往昔回忆和人文味道;村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建筑颇多,最为热闹的村文化礼堂就建于1978年,如今这里已经蜕变成村民的精神家园,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幸福的故事。

  老礼堂华丽变身文化礼堂

  洞井村是千年历史古村,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位于源东乡西部,处于太阳岭南侧山脚,属半山区。洞井村与兰溪、浦江接壤,系源东乡最大的行政村。据曹氏宗谱记载,曹姓先祖从现塘雅镇含香迁居至此。因村后黄金山有石灰岩大洞,村前有泉井,故村名称洞井村。清光绪《金华县志》载:“洞井泉水清冽,县境内独具”。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里,文化礼堂建设走的也是复古路线。洞井村文化礼堂由老礼堂修缮升级而成,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坐落在洞泉古街口,建筑外观方正大气,又显得干净整洁,并与古街融为一体,整个礼堂散发浓厚的古色古香韵味。

  老礼堂原是村民们开会商量村中事务的地方,偶尔举办社戏演出、电影放映等活动,在那文化生活相当枯燥的年代,作为乡里唯一的文化设施,老礼堂常常座无虚席,热闹非凡。2016年,洞井村对老礼堂进行翻修。作为构筑村民群众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洞井村文化礼堂立足本村文化特色,许多地方都保留了原来的面貌,并增设了积道讲堂、七廊宣传栏、农家书屋等,舞台上音箱、灯光、多媒体等设备也一应俱全,既保留了年代的厚重感,又增强了现代感和实用性。“这个文化礼堂都是村民们利用洞井村的自然资源自己建造起来的,因为村里有土窑,礼堂的瓦片和青砖都是村里的窑烧制起来的,礼堂的柱子也是用山上的树木做的。”洞井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曹兆磊谈起文化礼堂时十分有感触。

  新修建的文化礼堂给村民们带来了新变化。每逢节日,洞井村在文化礼堂里举办各类活动,文艺演出、技能培训、政策宣讲……为村民带去了一顿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在今年的国庆期间,洞井村文化礼堂内就举行了“歌唱祖国谱写共富篇章”文艺晚会、婺剧演出、重阳节孝老爱亲等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参加,让大家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收获了不一样的假期。

  “文化礼堂让我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除了参加文化礼堂的各种文艺活动,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和姐妹们一起去文化礼堂跳广场舞,偶尔也会去农家书屋看看书。”洞井村村民俞桂花告诉记者,他们村里像她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大家都是村文化礼堂的常客,一有空闲就会去文化礼堂里坐一坐,或是一起在礼堂里打太极、跳广场舞、阅读、打乒乓球等,文化礼堂已经成为该村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精神粮仓”照亮村民“文艺路”

  在前往文化礼堂的路上,村民们常常会遇上戴着耳机听歌的曹艳芬。作为村里的广场舞能人,曹艳芬每天都要和姐妹们一起相约在文化礼堂门口的小广场跳舞。如果遇到下雨天,大家就把阵地挪到礼堂内宽阔的大厅中。“早有武术健身,晚有广场舞、婺剧排练,每逢节假日都要办民俗礼仪活动,过年还演‘村晚’。”站在队伍最前面领舞的曹艳芬满脸红光,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改造升级后的文化礼堂,唤醒了沉潜于民间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出蕴藏在村民心中对文化创作的热情,为他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场所,让大家身有所栖、心有所寄。看着文化礼堂逐渐成为村民娱乐的好去处,曹兆磊开始思考如何调动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礼堂真正“活”起来,他对平时总是来这里亮亮嗓、随便舞一段的村民格外注意,挖掘出不少拥有文艺细胞的村民。在他的组织和鼓励下,排舞队、武术队、旗袍队、健身队等7个文艺团队应运而生,器乐合奏、舞蹈创编、小品排练、婺剧练习、挥毫泼墨……在文化礼堂大厅中,总能看到各式各样创作的身影,一个个优秀本土作品在这里诞生。

  周末的早晨,洞井村的武术队队员已经在文化礼堂前摆好架势,队长曹燕带着大家打起了形意拳,队伍中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正认真地比划着一招一式。“村里文化活动多起来后,不少小孩也在父母长辈的带领下加入文艺团队,能够放松身心,有时还会上台参加村里文艺汇演。”曹兆磊说,自从文艺团队一个个组建起来,村民愈发踊跃地融入村中大小活动,从一开始的羞涩、放不开手脚,到积极登台展示自我。曹兆磊打开手机里的相册,顺便一翻就是文化礼堂中热闹的画面:村民们坐在观众席,台上的精彩节目深深吸引着村民,不少人拿出手机,记录下一幕幕美好的画面,如果上台表演的村民因为紧张有点卡壳,观众们也都是用掌声和暖心的方言给予台上表演者鼓励。

  “我们希望有更大的舞台,来展示自己,展示我们村里人的精气神。”文化礼堂作为乡土文化的大舞台,俨然成为了一部分基层文艺能人的追梦殿堂,铺就了属于他们的“星光大道”。正是因为有了文化礼堂这块“沃土”,洞井村村民不再是文化的看客,基层文艺团队得以蓬勃发展。而植根于乡土的基层文艺团队的活跃,又给予了文化礼堂更大的活力与无限的可能,培育着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

  文化礼堂里有精彩的节目,也有动人心弦的“好声音”。“党史学习教育宣讲”“老党员讲故事”“道情唱反诈,护好钱袋子”……一系列的主题巡回宣讲,把为民办实事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让党的政策和声音在潜移默化间入脑入耳、深入人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礼堂不仅成为文化活动的场所,更成为改变村民精神面貌的“精神粮仓”。

  文化礼堂描绘共富新图景

  1330年,刚到弱冠之年的宋濂在家乡潜溪遍观群书后,一袭青衫,衣袂翩翩,负箧曳屣,经洞井村的老街至浦江拜谒一代名儒吴莱。若干年后,这位好学的少年成了朱元璋口中“明朝开国文臣第一人”。而在100多年前(1913年)的开春时节,时值13岁的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怀揣金华七中的录取通知书,和两位兄长一起,挑了两只樟木箱子,箱里装满被褥、衣服和书本,从梅江蒋畈老家出发,翻过这座山岭到金华城求学,从此一步步走向世界。像这样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时至今日,坚守岁月记忆的老街连同这个村庄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心生向往,不远万里赶来一探历史沉淀下来的馨香。

  近几年来,洞井先后开启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行动,村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池塘清理整治……古村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村里风景变优美,但原先游客们过来大多只是走马观花,看一下古建筑吃个饭就走了。”曹兆磊告诉我们,而文化礼堂可以更好地向游客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美好家园等内容,此外,洞井和郑宇翔家庭农场合作统筹特色民宿建设,配套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吸引更多人到村里旅游。“文化礼堂还是‘桃花节’的带货直播间,党员干部隔着屏幕吆喝村里的土特产,帮助拓宽农产品销路。”

  文化礼堂也如同一个按钮,激活了潜藏在村民心中的正能量。洞井村将文化礼堂开辟成好家风的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各项好家风活动,在文化礼堂开辟了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等,树立榜样的形象,强化榜样的力量,号召村民们向榜样看齐,还组建了妇女志愿服务队和青年党员志愿队,在矛盾调解、环境卫生清理、村庄安保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让村内孝老爱亲、互帮互助的氛围更加浓厚。

  小品《垃圾分类》《父母恩》、快板《尊老爱幼》……洞井村还致力于通过各种文艺演出积极传播优秀文化和社会正能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广大村民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发扬公共美德,对村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起到十分积极的影响。“我们村里的文艺骨干经常在一起创作一些正能量的文艺节目,在带给观众阵阵欢笑的同时,也让村民们更好地理解政策,一起加入传播正能量的队伍中来。”曹兆磊说。此外,洞井村利用文化礼堂积极打造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开展“庆建党百年”专题文艺晚会、党史专题宣讲、红色电影放映等活动,有效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洞井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该村乡间教育的“大课堂”、乡风文明的“大礼堂”和凝心聚力的“大会堂”,也正在逐步成为文明风尚的重要文化阵地。

  编辑:黄云鹏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