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位于金华科技城浙大网新孵化园的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在赋能产业发展上可圈可点:新增院企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12家,新引育科技企业26家,孵化企业中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9家。夜视仪、轻量化AR眼镜等科技产品与创新药物、长效贴敷式给药器械等生物医药成果同台竞秀,这些由研究院与金华本土企业联合研发的“智造”成果,皆是研究院的“新”力证明。
经过3年多的建设,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信创中心下的五大实验室陆续建成投用,覆盖集成芯片、物联网AI、电磁技术、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共孵化招引20家企业。“研究院周边集聚了多个半导体产业园,包括零跑汽车在内的大型企业相继进驻,产业聚集效应已经逐步显现。”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信创中心执行主任单国峰说。
这种“磁场效应”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持续释放能量。研究院多光谱感知团队与金华市蓝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合资公司内,科研人员正攻关“超视觉”多光谱智能图像处理与感知性能研究。“双方联合研发的‘夜视仪’已应用于工程勘测、建筑检测、科学研究等专业领域。”单国峰表示,企业出题、研究院解题的模式,让技术转化周期大幅缩短。
在这里,像“夜视仪”一样的产业化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去年12月,信创中心“五大实验室”之一的光子集成芯片与应用研发实验室正式启动。通过一系列创新性技术攻关,实验室团队成功掌握了高精度、低损耗的玻璃基光子集成芯片制备技术。不仅能够兼容多种光纤类型,还在可见光波段展现出优异的透光性,同时具备极低的传输损耗,可以实现独特的三维空间光波导和渐变光波导。“我们自主研发了从晶圆材料制备到工艺制作的完整技术链,摆脱了对进口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的依赖,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案。”实验室相关负责人郝寅雷教授介绍,产业创“芯”,这一成果已在光通信、新能源汽车、生物医疗等领域应用。
高温、三温、ATE、SLT……在工业级存储芯片高速测试平台,一排排银灰色设备高频率闪烁着信号灯,随着操作员在自主研发的系统上轻点屏幕,最新一批工业级存储芯片的测试数据实时跃上大屏。“过去企业要排队等进口设备,现在我们的国产平台单日可完成2万枚芯片全项测试。”平台软件工程师王宏宇指着正在运行的测试机器介绍,该项目采用了国产化的测试装备,在降低对外部技术依赖的同时,提升了测试独立性和安全性。“平台已完成6批次40万枚芯片测试任务,进一步验证了国产化装备在存储芯片测试领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为推动国内存储芯片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王宏宇说。
金漪湖畔,创新活力持续奔涌,如何用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研究院不少科研人员眼中,新区提供了一片“做学问的沃土、做科研的宝地”。2月28日,“金漪湖·青年之家”人才公寓举行投用仪式,为人尽其才、施展才华提供保障支撑。“这里既有对标一线的科研设备,又有15分钟人才服务圈,创新想法和优秀人才都能在这里找到生长土壤,我们倍感温暖。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留在新区,当地贴心的服务也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新区转化。”单国峰说,得益于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人才环境,一个个创新成果转化而生,并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如今,研究院拥有各类专业人才近300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人才占比超过80%。
聚力“策源”,引得澎湃“活水”来。面对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这场大考,依托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科创引擎,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汇聚起加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浪潮,用行动作出响亮的回答,为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
编辑:董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