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义新区新闻网  >  综合新闻

  伍小红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现代鲁班”以匠心续写木作传奇
2025-05-01 10:11:27来源: 今日金东 记者 廖怡晴

  劳动铸就梦想,匠心闪耀时代。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金华共有6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中,我区婺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木工班组长,工程师、技师伍小红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木纹深处见匠心

  清晨,伍小红俯身于木料间,开启一天充实而专注的工作。他的指尖沿着椽木的弧度缓缓游走,确定好刨削的角度后,手腕发力,轻薄如纸的刨花便簌簌落下。

  1988年,怀揣一把木工凿的伍小红走进婺江建设集团,开启了他的“木艺人生”。一步一脚印,是匠心独运,也是岁月见证。30余年风雨磨砺,那把陪伴伍小红起步的木工凿,已在无数次使用中磨得发亮,见证着他从青涩学徒到“现代鲁班”的蜕变。伍小红深耕榫卯技艺,让半榫破楔、燕尾榫等濒临失传的传统技法重焕生机。

  “老手艺要活在现代建筑里,得学会和钢筋水泥对话。”伍小红深谙传统技艺创新之道。矗立在婺江边新修建的万佛塔是金华火热的城市新地标。万佛塔的修建中也有着伍小红的一份心血。他告诉记者,万佛塔施工过程中既要考虑原有卯榫传统做法,又要满足现代钢构施工的要求,传统木构与钢架结构的碰撞让他们屡屡受挫。

  为此,伍小红在工棚里搭起“行军床”,夜半常举着手电比对施工图纸,在如何完善两种工艺之间融洽度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他大胆创新,利用木工的透销、栽销、走马销等传统手艺,成功解决了飞檐木质弧度制作与方椽、圆椽的安装问题,既守住飞檐翘角的古韵,又驯服现代钢构的筋骨,很好地再现了千年古塔原有的风貌。

  “木工这行,讲究的是钻研与打磨。”伍小红常说。在他看来,木工之路没有捷径,唯有踏实走好每一步,在勤学苦练中积累经验,方能熟能生巧,成就精品。

  薪火相传守匠魂

  “师傅说匠心要像星辰,既要自己发光,更要照亮后来人。”徒弟伍锡军在回忆时,眼中满是崇敬。

  “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浙江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面对收获的一项项荣誉,伍小红深知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好“传帮带”工作,将团队打磨成一支精锐之师。多年来,他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首创“工地+课堂”传习模式,培养出以伍锡军、胡正林、王升有为代表的20余人技术骨干队伍。

  在伍小红的悉心指导下,徒弟们个个技艺超群,成为各自岗位上的中流砥柱,其中1人获评“浙江工匠”、4人成为“八婺金匠”、1人获“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师徒携手共进,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匠心传奇。十余年间,伍小红和徒弟们先后参加过浙师大图书馆、永康科技五金城会展中心、义乌市中医院等数十个工程,多次获得鲁班奖、钱江杯、双龙杯、茶花杯等奖项。

  “工匠精神不仅是手艺的精进,更是扎根人民、反哺社会的初心。”伍小红说,作为非遗传承人,自己要用微薄之力托举起社会责任。他携手金华建设技工学校开设非遗木工课程,将千年榫卯技艺注入年轻血脉,让200余名农民工学员实现从“普通劳动者”到“技能大师”的蜕变。此外,他30余次走进工地开展“劳模宣讲”,点燃上千工友技能报国的热情。

  58岁的伍小红在表彰会上许下新愿景:筹建“非遗木工技艺传承基地”,推动榫卯技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主导“农民工工匠培养计划”,助力更多劳动者向技能型人才转型;更将探索传统工艺与智能建造国标的融合,让千年木艺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伍小红的荣耀之路,不仅是个人坚守匠心的生动写照,更是我区厚植技能人才发展生态的鲜活缩影。据了解,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育新路径,推动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打造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为技能人才的培育筑牢根基;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全覆盖联系、全时空直达、全流程保障”的“三全”人才服务体系;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完善技能等级认定机制,定期举办各类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提供展示舞台。

编辑:董亮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