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稍等一下,我先把这板豆腐定个型。”在岭下镇岭五村坡阳古街清风豆腐工坊,沈丽萍身着靛蓝围裙,双手沾满豆香,正熟练地指导着孩子们如何掀开木框模具。白花花的豆腐脑在模具中微微颤动,蒸腾的热气与古街的青石板路、木质廊柱交织出一幅烟火画卷。
作为一位从广告行业跨界拓展的创业者,沈丽萍多了一重豆腐坊坊主的身份。关于她的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彼时她刚从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辞职,经过几年职场探寻,最终决定投身广告行业。2015年,她在坡阳古街开启了广告公司的第一个项目——为岭下镇岭五村文化礼堂制作党建相关内容。“在这里挖掘文化礼堂相关素材时,偶然发现了岭下镇岭五村、山南头村的豆腐特色,传统技艺的精巧让我入了迷。”正是这次偶遇,一个念头开始在她心中扎根:“这些凝聚着古人匠心智慧的老手艺不该被遗忘。”
沈丽萍对这项古老技艺的感情,也像老豆腐的醇厚口感般慢慢沉淀下来。直到2024年6月,当看到坡阳古街启动特色文化转型时,她果断租下铺面创办了清风豆腐工坊。“豆腐是岭下镇的非遗符号,我想通过这家店让更多人了解关于豆腐的故事。”为此,她精心规划了工坊的每一处空间:一楼设豆腐制作体验区,石磨、滤网等工具有序陈列,游客能在这里亲手体验传统工艺;二楼则被打造成“慢时光社交空间”,原木桌椅搭配绿植,营造自然闲适的氛围,十分适合年轻人进行沙龙团建等活动。
“广告公司追求时效,工作起来总是特别忙碌。”她笑着说,“但在这里,可以静静坐下来磨豆腐,再慢慢等待豆腐凝结,这种‘慢节奏’让我感觉特别放松。”这种对“慢”的体悟,也延伸到了工坊的研学运营中。“有很多来到坡阳古街游玩的游客都很喜欢磨豆腐这项体验。”沈丽萍指着挂了满墙的研学照片,“早教班、小学生,甚至外国研学团都来过。”
每当孩子参与体验时,沈丽萍都会细心指导。看着大家围在石磨旁,一勺勺添加黄豆与水,在“吱呀”声中,乳白的浆汁缓缓流出。“在这里体验豆腐制作,不仅是学习工艺,更是让他们知道‘谁知盘中餐’的分量。”她还记得有个城里孩子第一次摸到刚成型的豆腐时,惊讶于“原来豆腐不是超市里方方正正的样子”。
沈丽萍说,对于工坊的发展,她还有着更长远的规划:一方面,她计划注册专业研学基地,让更多人来到这里沉浸式体验传统非遗的魅力。另一方面,她在产品创新上不断探索,去年就推出了以豆腐为基底,融合奶香与豆香的“豆腐冰淇淋”。此外,她还有着更广阔的愿景:“我还想仿照老家退耕还林的模式,在这里推出‘认领菜园’,游客可以在菜园里种菜、烧饭、住宿。”她指着窗外,“豆腐坊里除了能做豆腐,还有共享厨房,我想联动白鹭营地等周边业态,打造‘吃住玩’一体化的乡村体验套餐。”
谈起在古街的生活,沈丽萍眼睛发亮,“这里适合放慢节奏,退休的邻居常来帮忙,有种‘归乡’的温暖。”“广告做的是‘上墙’,豆腐做的是‘上心’。”她曾拍过短视频记录磨豆腐的过程,镜头里石磨、柴火灶与窗外的风景相映成趣,满是乡野清新的气息。这些视频不仅收获了网友的点赞,也让沈丽萍更加坚信: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面,而是可以碰撞出无限可能。
因儿子小名叫“雷雷”,她总是笑称自己是“雷妈”,这份带着烟火气的称呼,恰如她的创业理念——扎实、接地气。从文化礼堂到豆腐工坊,沈丽萍始终在不断挖掘乡村特色,她总是说:“要想挖掘好乡村特色,就要像磨豆腐一样,得一点点磨,才能出真滋味。”
雨后的坡阳古街,时光仿佛被雨水冲刷得更加清晰,沉淀在每一块湿润的砖瓦里。清风豆腐工坊里,沈丽萍将新做好的豆腐装入竹屉,豆香混着雨后的清新,飘向古街深处。
编辑:董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