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峥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区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印记”系列报道。记者循着历史足迹,深入金东的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地等,以镜头定格岁月痕迹,以文字镌刻抗战记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让不屈的历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奋进的力量。

八月的源东,竹韵悠悠、草木葱茏。施复亮施光南故居白墙黑瓦的院落东墙门额上“半耕半读”四字虽然斑驳,但依旧清晰可辨。不远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乐曲声越过东叶村的层层桃林,悠扬地飘向远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记者追随着历史脉络来到了这座承载着两代爱国者传奇的院落,倾听它诉说烽火岁月中的风骨与传承。
施复亮施光南故居建于战火纷飞的1933年。当时,为躲避国民党政治迫害的施复亮在冯玉祥将军的资助下辗转回到故乡,与妻子钟复光一砖一瓦亲手建起了这个家。
跟随着讲解员项惠香的脚步,记者逐步构建起对这座故居及施家一门三杰的了解。院落坐北朝南,通体透着“耕读世家”的文化气息。主体建筑呈长方形布局,一进五开间堂楼配左右楼梯间,两侧厢房各一间,围合成三合院式院落。门楣上“半耕半读”的匾额由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亲笔题写,这四个字不仅是施复亮始终践行的家风家训,更是他作为农民的儿子从未忘怀的身份印记。1950年,时任劳动部副部长的施复亮决定:将占地380平方米的故居无偿捐献给村里办学。正是这一义举,让建筑在岁月变迁中得以完整保存,成为今日红色教育的鲜活载体。
施复亮,原名施存统,这位从东叶村走出的农家子弟,早年间便以一篇惊世骇俗的《非孝》掀起反封建浪潮,尽显锐利的批判锋芒。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中央书记,他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更以笔为枪,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成为文化界抗日救国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33年归乡后,施复亮一家在此居住了一年多。故居东侧厢房的玻璃展柜中,一本本排列整齐的出版书籍,正静静诉说着那段特殊岁月。“白天荷锄耕作,夜晚挑灯译书”的场景,在讲解员项惠香的描述中逐渐清晰。归乡期间,施复亮白天与村民一起开垦荒地、修缮房屋,夜晚便与妻子钟复光一起在油灯下伏案疾书,潜心翻译著作。他翻译的《资本论大纲》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在国内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唯物史观经济史》等译作更以通俗笔触打破了知识壁垒。据记载,他共出版了《辩证法与资本制度》《苏俄政治制度》等20余部译著,帮助许多青年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其中《民主抗战论》提出的“持久的全面的抗战论”“全民抗战论”“民主抗战论”等思想,更成为了当时文化界抗日救亡的重要理论武器。于他而言,“半耕半读”四字既是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更是战火硝烟中坚守信念、服务家国的具体实践。
行至故居旁的施光南纪念馆,这座占地306平方米的纯白建筑,从高空俯瞰恰似一架钢琴,与后山陵园的黑白阶梯共同组成巨大的“琴键”,清风流淌间,仿佛正弹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悠扬旋律。作为施复亮的小儿子,施光南自幼便浸润在父母爱国爱民的赤诚情怀中。成长于新中国的他,被誉为“人民音乐家”“改革先锋”,其血脉中奔涌的,正是父辈用风骨铸就的赤诚。
场馆中,一架乌木钢琴静静矗立,这是按施光南生前使用的斯坦威钢琴一比一仿造的展品,透过它,仍能直观感受到施光南先生与音乐相伴的岁月痕迹。而那架承载了无数创作故事的原版斯坦威二手钢琴,如今正妥善陈列于金东施光南音乐厅中,它曾是父母亲赠予施光南的珍贵礼物,也是陪伴他走完生命最后时光的“战友”。谈恋爱时,他用这架钢琴为女友洪如丁弹奏歌曲,结婚后,他用这架钢琴为妻子创作爱的礼物——《打起手鼓唱起歌》,他用这架钢琴带女儿走上音乐之路,他的学生关牧村、殷秀梅、佟铁鑫都在这架钢琴前上过课……在这架旧钢琴上,施光南创作出了《多情的土地》《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1990年4月18日,年仅49岁的施光南在准备大型歌剧《屈原》时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他最心爱的钢琴边。这架旧钢琴和1300多份创作手稿,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全部财产。他的妻子洪如丁曾说,施光南之所以能成长为人民音乐家,与他从小接受父亲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分不开,也与父母尽力为他营造好的创作环境分不开。施光南的音乐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爱国情怀的倾泻,承载着对民族复兴的热望。他常说:“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这份对国家与人民的深情,正是对父辈精神最动人的继承。
“在修缮故居时,我们都尽可能保留原样,不轻易更换老建筑部件。”谈起对故居的保护,东叶村党支部副书记施跃钧的话语中透着庄重与自豪。“在今年这个特殊节点,已经有二十余批学校、单位前来参观研学,共同感受这份精神力量。”作为施复亮施光南父子的同乡,故居保护是每一位村民的责任与担当,所有在东叶村出生长大的孩子们学的第一课,便是聆听他们的故事。而施光南的旋律,则成为了这片土地传承红色基因最独特、最鲜活的媒介。《在希望的田野上》被定为东叶村的村歌,男女老少皆能传唱。在村里每年举办的文艺晚会上,他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等经典旋律也永不褪色,在欢声笑语中代代相传。
这份传承的力量,早已从东叶村辐射至整个金东区。区里将故居和纪念馆作为核心红色教育基地,纳入全区党员干部教育和青少年研学体系,常态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还围绕“光南曲”持续擦亮“诗歌之城”城市IP,连续举办多届施光南音乐节、“光南盛典杯”长三角原创流行歌曲大赛等活动。与此同时,金东深入挖掘名人文化资源,对施复亮施光南故居进行改造提升,并建设施光南音乐厅、光南文化舞台等文化地标,让施复亮施光南父子的爱国情怀与革命品格在金东大地生根发芽,持续成为激励全区人民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放眼望去,逐渐现代化的果园里,源东蜜桃压弯了枝头,文旅融合方兴未艾,各式主题的乡村游吸引着八方来客,祥和安宁的村居、村民幸福的笑脸,一齐勾勒出了新时代乡村的和谐画卷。暮色四合,青砖院落与白色纪念馆隔空对望,如同两代人的精神对话——抗战烽火中淬炼的风骨,已化作新时代的歌声与脚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生生不息。
编辑:董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