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123
浙江在线  >  金义新区新闻网  >  人文民俗
抗金名臣郑刚中:眼中有正义,诗中有乡情
2023-03-02 16:48:36来源: 记者 方柯

  “春浅酒寒人密座,花深雨细蝶移枝。十年未解作归计,此恨故园莺自知。”数百年前,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郑刚中在陕西、四川等地任职时,以诗遥寄乡愁,写下了这首饱含思乡感情的《怀山居》。春意浅淡、心头波涌、余醉未消,黯然神伤……俨然一个文人对家乡的思念。即使脚步羁绊于他乡,家乡的一切依旧在他心间渗透,不曾忘却。时光流转,岁月葳蕤。他墓冢上的砖瓦,早已爬满斑驳的过往,可他为国为民,不惧生死的气魄依旧在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

  郑刚中,字亨仲,号北山,又号观如居士,婺州金华县人。他不仅是“探花”出身的南宋文人,更是一名正气凛然的抗金名臣。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他好似带着那个时代的使命,在今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郭门村呱呱坠地。

  他用一生为官之道诠释百年刚正不阿

  翻开《宋史》发现,郑刚中的一生着跌宕起伏。从早年的仕途顺遂,到晚年的颠沛流离,他的一生不仅走出了厚重,更走出了宽度。他体察民间疾苦得百姓拥戴,并担负起南宋时期的荣辱兴衰,与金使谈判划定了南宋的西北地界。“还我河山”的心愿致死牢记他的心间。时光倏忽而过,我们依旧可以在历史文献中窥见他的刚正不阿、铮铮傲骨。

  郑刚中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郑子宪曾任湖南醴陵县令,后为承事郎,赠中奉大夫,奈何郑父早逝,家道中落。家族的跌宕并没有磨平郑刚中生活的棱角,反而在他心中烙下了鸿鹄之志。寒窗苦读数年,只为一朝鱼化龙。他的母亲盛氏每日辛勤劳作,以供郑刚中读书、求取功名。郑刚中深感母亲的抚养恩情,奋发图强,在乡试中名列榜首。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这一年对于郑刚中而言,是特殊的。他以第三名进士及第,授左文林郎、外放地方任温州军事判官。

  满载一生抱负的郑刚中赴温州上任时,遇上了浙南百年一遇的大旱。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郑刚中深感悲痛。他在了解民情后,上疏提出“以工代赈”的方法缓解灾情。“以工代赈”是政府将贮藏备用的粮食先应急发给灾民,以缓解饥荒,拯民于水火,待民心安定,再组织民众无偿参与政府组织的地方公共事业建设。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郑刚中或许不曾想到,这一善举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许是上天给予的殊荣,郑刚中被当朝宰相秦桧所赏识,并举荐他任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才气斐然的郑刚中,后因其时政要务见解被宋高宗青眼有加,擢升为左宣议郎、枢密院编修官。

  绍兴七年(1137年),郑刚中兼任太常博士。次年,金兵入侵南宋时,秦桧独揽朝政,陷害岳飞等忠臣良将,卖国求荣,欲与金国屈辱议和。郑刚中没有因为秦桧的举荐之恩而逢迎秦桧,而是在朝堂上抗言议和所带来的弊端。在郑刚中看来,向金国屈辱议和,给南宋带来的不是安定而是国难。并在《谏和议奏疏》中建议宋高宗,“督励将士,谨备不虞。江外尘起,则上下协心,再修甲寅之役。臣恐敌人便未能越长江如坦途也。”郑刚中认为南宋朝廷不应该将和平的希望寄托于金国屈膝称臣、赔款割地,而应该行富国强兵之策,以图一雪前耻。

  在南宋百姓眼中,郑刚中不仅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文人,更是一位值得钦佩的功臣。在奉命前往金国谈判前,众多百姓拦于他的马前,劝他不要犯险。但百姓的劝阻仍无法动摇他捍卫疆土的决然之心。无奈,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依旧还是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但在郑刚中的极力斡旋之下,保留了国家部分疆土。郑刚中血液里一直流淌着捍卫疆土的决心,以及为国为民、不惧生死的气魄。

  绍兴十四年(1144年),郑刚中出任四川宣抚副使,自此正式开启了他“名节在朝,功绩在蜀”的官场生涯。官场生涯尔虞我诈,郑刚中依然怀有赤子之心,他的那句“刚中虽书生,不畏死!”被后人所称赞。

  《宋史》曾记载,“刚中治蜀,颇有方略。”郑刚中在蜀地任职时,知晓当地官员滥征捐税,以致民不聊生,便提出休养生息之策。之后,他又颁布“称提钱”政策。免杂征、严教训、重积聚、整军旅、强武备。在郑刚中一桩桩良政善治下,巴蜀物资变得丰裕,民富而兵强。“蜀人方倚为长城”,使得金兵有所顾忌,不敢轻易来犯南宋。故郑刚中在民间有了“宗泽猛虎在北,刚中伏熊在西”的美称。

  贬谪封州研诗文文采飞扬展傲骨

  宰相秦桧眼见蜀地富饶,就令郑刚中献金三万并加派赋税。此举有背郑刚中的正义之道,他决然拒绝,此举触怒了秦桧,并以郑刚中治蜀独断专行等罪名陷害他。之后,郑刚中屡遭贬谪,最终被削职为民,移封州安置。

  郑刚中在封州的六年,并没有因为去职而自暴自弃、意志消沉,而是悉心研究易经和诗文。他的诗文高标逸韵、文采飞扬,孤寒冷壮中略显苦涩及对世事的无奈。在后人看来,他或许是在易经和诗文里寻求暂时的精神慰藉和自我解脱。其实不然,诗文一直贯穿着郑刚中的一生。

  郑刚中一生著述颇丰,其中著有《北山集》《周易窥余》《乌有编》《经史专音》《九六编》《碎榻集》《达尝编》《观如编》《集芳编》《避盗录》《圃中杂论》等十余种,但大多都在朝代更迭中遗失。幸运的是《北山集》《周易窥余》仍存于世,传承千年。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多篇著作入选四库全书,可以说,郑刚中是金华历代名人中著作入选四库全书最多的一位。

  “终日徘徊得好凉,一怀炎暑变冰霜。会须月上出山去,更看芰荷生夜香。”这首《题西岩》是郑刚中回故乡重游北山、大佛寺等地时所作。夏色虽浓,荷叶生香,只此青绿之景,一副山水画卷好似在他的诗中展开,如同郑刚中怀乡之情,跃然纸上。

  “郑子居北山之下,旁无邻墙,与众异趋。每恨无与友者,近即舍西开小亭,初非择胜,而适与西山相向人,日有佳意,因喟然叹曰:人孰无友……”这是郑刚中居住坦溪未仕时,建造可友亭时所创的自记。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读懂了他的恣意潇洒。“赋诗、酌酒、结欢固不止朝旦,是可友也!固以名亭。”眼前不禁浮现,郑刚中与好友在亭间吟诗作赋、寄情于诗的场景。

  郑刚中所著的《周易窥余》,综合了古代众多易学研究典籍之精华,也是金华唯一一本易学经典。遗憾的是《周易窥余》原书已遗失无法寻得。其中在《周易窥余·自序》里郑刚中有一句颇有见解的话:“近世程颐正叔尝为《易传》,朱震子发又为《集传》。二书颇相弥缝于象义之间,其于发古今之奥为有功焉。但《易》之道广大变通,诸家不能以一辞尽。有可窥之余,吾则兼而取之。”可以发现,《周易窥余》着笔注重于阐释《周易》卦爻之象,博采汉以后荀爽、虞翻、王弼、干宝、李鼎祚等20余家之说,参互考稽,解说间颇有新意,亦言于易理。

  绍兴二十四年(1154)五月二十三日,郑刚中悠然而逝,享年六十七岁。郑刚中去世之后,其遗体由他的妻子石氏运回金华曹宅镇郭门村安葬。漂泊大半生,终得落叶归根。秦桧死后,郑刚中莫须有的罪名洗脱,朝廷追赠其资政殿学士的官职,并追谥“忠愍”。

  据《金华郑氏宗谱》记载,郑刚中得以昭雪后,宋高宗特下旨修建三所公祠,赐郑刚中半副銮驾,为他重新举行灵柩安葬,赐长山垅墓地。据曹宅镇当地百姓回忆,郑刚中的墓原位于金东区曹宅镇郭门村东北一个叫“五凤楼”的山坳中,由于那个年代水库扩容的需要,他的墓被搬迁至长山垅水库下游。2007年,曹宅镇政府出资将郑刚中墓修茸一新,以供后人瞻仰。

  时光弹指过,朝代更迭,郑刚中的过往幸好没被历史的洪流所湮没,他像一座不老的青山,永远让后人读懂何为“慷慨激昂”。

  编辑:黄云鹏

分享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