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银龄梦服务暖人心
“今年我们都通过了考核。”近日,金东区社会福利中心养老护理员钱艳香十分高兴。今年,包括钱艳香在内,全区共有194名护理员成功通过养老护理与应急救护“双持证”认证考核。截至目前,金东“双持证”护理员总数已达445名,提前半年完成了2025年新增85名“双持证”护理员的民生承诺。
养老护理绝非简单的“吃喝拉撒睡”。依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四级护理员需掌握从清洁护理到心理慰藉等22项专业技能。面对严苛标准,区民政局联合红十字会,邀请养老护理专家与应急救护培训师联手,紧扣养老服务实际需求设计课程,巧妙将应急救护技能融入日常照护场景,让护理员在实践中掌握处置流程,构建起“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
今年三月,229名护理员在模拟心梗发作的“老人”身边跪地施救,导师的指导声与监护仪警报声交织——这些源于真实案例的演练,让急救技能从纸面跃入现实。培训的成效绝非靠走过场式的考核来体现,我区严格执行双重考核认证机制,确保养老护理与应急救护两项技能真正内化为职业素养。最终,首批94人、第二批100人凭借真才实学通过考核,他们不仅为护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更成为金东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基石。
为让“持证”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金东将“双持证”作为护理员晋升的重要依据,在管理人员选拔、职称评定上给予优先考虑。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更是直接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从初级到高级技师,每月津贴200元至800元不等,2024年以来已累计发放17万元。入职奖补政策则如磁石吸引人才:中专毕业生入职可获3.5万元奖补,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奖补高达6万元。
当专业价值被制度性尊重,职业认同自然生根发芽。“00后”徐倩瑶成为区社会福利中心护理主管后,今年初再获技师证书,物质激励与精神认可的双轨并行,显著提升了岗位的“含金量”与职业吸引力。“老人们会把我当亲孙女般关心,到饭点问吃没吃,加班时劝早点休息。”这些暖心瞬间让徐倩瑶觉得工作充满温度。“大家以前认为养老就是吃好睡好,现在我们会更关注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年轻血液的注入,让养老院跳动着新鲜活力的脉搏。
同样年轻的殷佳婕进入行业已4年,负责135名老人的照护服务。她对每名老人的情况了如指掌,手机24小时待命。今年,在省女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殷佳婕勇夺家庭照护员一等奖,经省总工会核准后将被认定为“浙江金蓝领”。“这份工作需要耐心,也让我明白,陪伴是双向的治愈。”殷佳婕说。从最初对“传统护工”的模糊认知,到深刻体悟老人对尊严与快乐的精神渴求,殷佳婕的成长轨迹,折射出年轻一代对养老护理价值认知的升华。
养老护理的专业化远非一纸证书所能涵盖,却是职业尊严与服务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区社会福利中心院长薛凡介绍:“持证上岗是国家对职业资格的规范认可。”对于新入职无证人员,中心会安排培训,督促其尽快考取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应有的岗位津贴。
区民政局每年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通过表彰优秀人才增强职业价值认同感与社会关注度。在养老机构内部,对服务时间长、表现优异的护理员亦给予奖励,提升其职业荣誉感。多措并举之下,养老服务行业正焕发朝气。
在区社会福利中心,下午的非洲鼓课程鼓点欢快。老人们在老师带领下学习手桌舞、非洲鼓。何奶奶学习手桌舞时,从南京前来探亲的外甥女带着孩子在院中暂住,养老院提供探亲住所的服务细节,正悄然化解着传统养老的封闭感,让亲情在院墙内外自由流动。墙上的课程表写满色彩:周一手势舞、周三喜剧电影、周五戏曲欣赏、月末庆生会……护理员们精心设计的“精神菜单”,让养老从生存照护升华为品质生活。
暮色中的区社会福利中心食堂飘出饭菜香,老人们品尝着温热晚餐。走廊尽头,年轻的护理员蹲身为轮椅上的老人系紧鞋带。我区每万名老人拥有24.91名持证护理员的数字背后,正是这445双温暖的手,在日复一日的俯身与托举中,稳稳接住沉静的夕阳余晖。
编辑: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