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变心安
“现在心里终于踏实了。”近日,在浙江金华某包装公司厂区内,在金东、义乌两地法院执行干警的共同见证下,38名工人依次领到了被拖欠三个月的工资,总额共计70余万元。
工人们手中紧攥的,不仅是期盼已久的劳动所得,更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安心。
事情源于一起大规模欠薪纠纷。金华某包装公司因经营不善,拖欠工人工资一直未能支付。案件经仲裁程序进入执行环节。
一周前,区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向金东法院紧急通报金华某包装公司大范围欠薪的财产线索。金东法院执行法官闻讯后火速赶赴现场,彼时,工人们正聚集在厂区办公室,情绪焦虑地讨要欠薪。
据了解,金华某包装公司因订单锐减、货款难以回收,陷入停产状态,工人工资已拖欠近三个月。有些老工人在厂里工作了四五年,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然而当前公司账户空空如也,唯一值钱的核心印刷设备,也因其他欠薪案件被义乌法院依法查封,正处于等待司法拍卖阶段。
“如果按照司法拍卖程序,不仅周期冗长难以预计,拍卖结果也存在不确定性,工人们急切盼望的工资款恐难以及时、足额到位。”金东法院执行局负责人当场研判,传统路径行不通,必须找“灵活解法”。而破局的关键,就在两地法院的紧密协同与灵活处置方案的创新运用。
金东法院执行局主动对接义乌法院,双方围绕“保工人权益、降资产损耗”反复沟通。两地法院在充分评估风险并确认设备自行处置价值足以覆盖全部欠薪的前提下,决定突破常规,由义乌法院依法解封设备,允许企业自行联系友商市场化处置,所得款项由两地法院共同监督,专项用于支付工人工资。
“这样既避免了司法拍卖可能带来的周期长和价值折损问题,也最大程度保住了资产价值,更关键的是,工人能够快速、足额拿到工资。”金东法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说。
方案确定后,执行进程迅速推进。在两地法院干警监督下,设备顺利交付,款项即时到位。发放工作从下午持续到夜晚,执行干警一一核对身份、金额,确保38名工人(含金华、义乌两地关联工厂)一分不少地拿到工资。
“没想到法院这么快就帮我们要回来了。”“每一笔都核对得清清楚楚,一分没差。”“真是太感谢了。”工人们对法院高效、有力的执行工作连连道谢。
从接到线索到工资发放,仅用时8天。金东法院以“联合之力、灵活之策、高效之为”,打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有力维护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编辑:董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