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们来到重庆,我现在马上联系总经理,请稍等。”当我们表明来意后,剧院售票处一位工作人员十分热情地迎了上来,只见她一身蓝色的工作装,衣服的右上方还印有“施光南大剧院”的字样,而我们一行人也穿着印有施光南头像的队服,尽管两者服装颜色、款式各不相同,但看起来却是特别和谐。这位售票小姐仿佛也注意到这一点,笑着打趣说:“算起来,我们都是施光南先生的老乡,没想到咱们的服装也是如此统一,真是太有缘了。”
千里有缘来相会
不一会儿,一名身材高大的男子匆匆朝我们走来,他是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涛。听说我们从浙江的光南故里而来,姜涛高兴地和我们一一握了手,说:“早就从施光南的夫人洪如丁女士那听说,光南先生的祖籍地发起了‘寻找施光南足迹’系列报道活动,你们来得太及时了,我正好想了解一下呢。”说着,便带我们参观起剧院。
走进剧院内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大剧院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共7层,这里的舞台、声乐、灯光均按国际一流标准配置,可同时容纳1244人观看演出。”一旁的讲解员文雅介绍道,剧院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今年4月建成,5月迎来了落成首秀,由国家交响乐团和总政歌舞团合力打造的大型情景交响音乐会《木兰诗篇》在此上演。谈起这场表演,导游周君君记忆犹新,当时,她作为工作人员,负责接待总政歌舞团的演员们。“《木兰诗篇》的音乐气势宏大、故事深切感人,加上大剧院一流的设备,整场演出看得十分过瘾。”周君君回忆说,“当时演出的门票几乎在几天之内就抢购一空,听说洪如丁女士也从美国飞来重庆,为剧院启幕。”
大剧院内部装修精良,外部造型更是独树一帜:米灰色镂空的墙体搭配深黑色的底座,既显艺术气质,又不失沉稳。拾级而上,色彩斑斓的阶梯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给整座剧院平添了灵动之感。不远处,一位赵姓女子正带着丈夫和孩子在剧院门口拍合照,她告诉我们,自己是成都人,每年夏天都会来重庆访亲探友。“我很喜欢施光南的歌曲,去年来的时候剧院还没建好,今年听说大剧院建好了,有机会可以过来看演出。”
与光南结下不解之缘
“之所以建造施光南大剧院,是为了发展重庆主城南部的文化产业。”南岸区区政府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至于为何以施光南先生的名字冠名剧院,这得从他与南岸的缘分说起。1940年,南岸南山,在日军的狂轰乱炸中,一位孕妇产下了一名男婴,他就是施光南。尽管施光南在重庆只待了八年,但他生前经常来重庆,1984年还以南山为题,创作了歌曲《山城的花冠》。
“如果在施光南的故乡,建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剧院,一定能打响南岸区的文化品牌。”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三年前,南岸区政府派出工作组奔赴美国,取得了洪如丁女士的支持,将原拟的江南大剧院正式命名为“施光南大剧院”。
在大剧院里随处可见“光南元素”。走进剧院大门,一块巨型的铜浮雕墙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的施光南铜像栩栩如生,在浮雕墙周围挂满了施光南的珍贵照片,时光仿佛回到了30年前,施光南正在那沉思写歌。“我们搜集了很多施光南的照片和资料,为的就是让重庆的老百姓更加了解施光南先生。”姜涛说,剧院安排了专人为观众讲解施光南的生平,以及他和重庆的故事。
让人民音乐家精神发扬光大
在施光南大剧院的会客室中,挂着一幅著名歌唱家关牧村为剧院所题的字,上面只写了一句话:让人民音乐家精神发扬光大。姜涛指着这幅字感慨地说:“这就是南岸区开办剧院的初衷,我想你们来重庆寻找施光南的足迹,也是为了挖掘人民音乐家的精神吧。”
的确,金华与重庆,千里之隔,却因施光南而相遇,这种文化力量仿佛是一条无形的脐带,将人民音乐家的精神之光传递给两座城市的人民,滋养着城市的文化根基。如何让人民音乐家精神不断传承下去,是两座城市共同面对的难题。在金华市金东区,当地政府提出全面修缮改造施复亮、施光南故居,建设施光南纪念馆、施光南墓,成立施光南研究机构等,多措并举打造施光南文化品牌。而在重庆市南岸区,施光南大剧院则以“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及其代表的艺术文化”为品牌核心,提供雅俗共赏的演艺活动。“剧院将不定期举办‘施光南音乐讲座’、‘施光南音乐会’、‘施光南音乐节’等品牌活动,争取把施光南从未面世的作品推上舞台。”姜涛说,他们正与吉林交响乐团沟通,计划今年11月份举办施光南主题音乐会,力争将施光南大剧院打造成南岸区的文化地标。
责任编辑:陈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