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河纾困”的检察实践
近年来,区检察院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目标,创新打造“堰河纾困”司法救助品牌,通过数字赋能、多元帮扶、协同治理三维发力,将司法温情精准送达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2022年以来,区检察院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124件127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28.5万元,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国检察机关业务培训班上作专题交流,案例做法被《法治日报》《检察日报》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成为新时代基层检察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
在数字化改革浪潮中,区检察院积极探索司法救助大数据法律监督路径。通过构建司法救助线索排查模型,与民政、妇联等部门实现数据联通,借助算法碰撞精准识别潜在司法救助对象。区检察院依托数字赋能,发现“张某某独生女因交通事故死亡,民事赔偿款至今未执行到位,还有一名8岁的外孙女亟待抚养,家庭生活困难”的线索。区检察院主动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并启动联动救助,省市区三级检察院协同发放救助金10万元,并联合民政、教育等部门、爱心企业共争取社会救助金3万元,帮助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渡过难关。这种“数字筛查+人工复核”的模式,已累计精准抓取线索30余条,成功办理案件12件,发放救助金17万元。
为打通司法救助“最后一公里”,区检察院将检察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在乡镇行政服务中心、特色村庄设立26个12309检察联络点,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职能,检察官和驻村书记定期交流,实现双向信息共享,重点摸排农村地区困难当事人救助对象线索,共同拓展司法救助途径。同时,主动延伸检察服务触角,以网格搭建检群“连心桥”。检察官在一次网格员会议上了解到,村民俞某系退役军人,因交通事故导致瘫痪,妻子需全职照料,无法外出就业,无力承担医疗费用,家庭陷入困境。检察机关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开展三级联动,发放救助金9万元,还协调残联提供轮椅等辅助设备,联系妇联为其妻子开展家政培训并推荐就业岗位,确保家庭经济来源稳定。这种“检察+网格”的协作模式,让农村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家门口的检察温度”。
“一次救助,更要长期关怀。”这是区检察院全体干警的共识。他们建立常态跟踪回访机制,对救助对象实行“一案一策”动态管理。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视频约访等方式,定期了解救助对象生活状况。在处理一起涉劣质草莓种苗民事执行监督案时,检察机关不仅为受损果农发放救助金,还与区法院、农业农村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种业安全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推动建立种苗质量追溯系统,从根本上防范类似纠纷。这种“救困+治理”的深度融合,使司法救助从单纯的经济帮扶升级为系统治理工程。
区检察院还积极构建“司法救助+社会救助”联动体系,先后与多个部门出台多项专项机制,形成救助合力。该院联合区妇联开展“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活动;联合区卫健局、红十字会等开展“携手同行、情暖民心”检察议事厅活动,共同研究推进综合帮扶措施;联合乡村振兴部门推进“司法救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此外,在保证司法救助金年度预算的基础上,区检察院积极主动加强与区委政法委的沟通,争取到专项经费15万元;在办理司法救助过程中,遇到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区检察院依法提请市检察院联动救助,有效破解了“小额救助”难题。
从大数据筛查到田间地头走访,从经济帮扶到系统治理,区检察院用“堰河纾困”的温情实践,诠释着新时代检察担当。这条流淌着法治温度的“堰河”,正以其精准、高效、温暖的特质,滋养着基层治理的沃土,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编辑:董亮